独具慧眼选准点 以点铺面小见大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品德课难上,是几乎所有上过品德研讨课老师共同的心声。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刚出来的时候,我们感觉可教的内容太少,不要说一篇课文上2个课时,就是一个课时上2篇课文还嫌时间太多呢。而今,随着认识的提升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发愁的往往不是内容太少,而是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源素材该怎么挖掘,怎么安排?特别是对于教材的运用和资源的开发,该如何取舍,如何把握?针对此,笔者将结合案例,从“独具慧眼选准点,以点铺面小见大”这个方面来聊聊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课程资源的选择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新教改的课程观,为教师开发利用资源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但面对纷繁多彩的教学资源,如何筛选,如何运用方能四两拨千斤,需要教师独具慧眼。
《春天的故事》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中的第2课,课文中呈现的素材本身就很丰富,整整六大页,四大块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所实施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局面。虽然书上课外此方面的素材很多,但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计划经济时代的艰难生活是缺乏认知的。蜻蜓点水平均用力,照本宣科堆砌材料显然是不行的。那该怎么办呢?
杭州市的沈伟锋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独具慧眼选取那个年代极具代表性的票证大做文章,并以點铺面小中见大,上出了新意,上出了精彩,更上出了实效。
沈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1. 导入票证;2. 探究票证;3. 票证淡出。上课伊始,沈老师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的‘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引出在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央政府出台了《中央关于实行生活物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来力争解决人们的生活。”把孩子的关注点聚焦到票证上。
教学第二个板块“探究票证”时,沈老师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了解票证,课中观察票证,把“票证”细化为许多更具体的知识点。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手中的票证,或者图片、照片中的票证是干什么用的?通过一番交流,学生发现票证的种类还真不少,从米票、面票、肉票到布票、自行车票、肥皂票……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小到买一盒火柴、几枚钉子,都有记录。从而了解到当时的物资实在太匮乏了,不这样做就无法保障人们的生活。接着,老师又把大家的目光聚焦到票证的面额,从“半斤酒有多少”,“一两油有多少”这些具体的问题,以及票证的通用范围、有效期限以及那个年代的购物卡等等信息使学生进一步具体感知那个时代物资匮乏的状况。
在此基础上,沈老师让学生想象: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更通过孩子们自己了解到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票证时代的生活故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深刻认识到票证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就是命根,无票寸步难行!
第三板块的教学,沈老师仍然利用了一个教学核心点,那就是“票证的消失”。从观看视频“一件大事”到文本解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粮食亩产与总产的数据分析,到用画面的方式反映人们改革开放前后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票证的消失是因为物资的丰富。更经过当初的“票证是命根”到现在的“票证成为收藏品”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历史功绩,激发对伟人以及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恩情怀。
“票证”这个素材,在教科书中并没有体现,但沈老师独具慧眼,用票证作为一个教学的点,因为它曾经是计划经济时代一种生活的见证,集中反映了当时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现状。沈老师以票证的启用和淡出为线索,反映物资从匮乏到丰富的过程,揭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带给中国大地的翻天变化。在实施这个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有效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所以很多时候,材料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准,在于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也是灵动的,它为广大品德学科教师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只有我们独具慧眼,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独具匠心,对其加以筛选并优化,方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资源中,拨篙点棹觅得教学清溪,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