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东书法教育的培训、考试模式化浅析及对策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近几年,伴随着广东省高校硕士、学士学位的设置与教育,以及中小学除在语文、美术课增加书法内容外,还把书法课设为为必修课。广州书法教育在广州书法教育史上掀开了新的篇章,具有当下的意义。其诸多成果令全国书法教育界有目共睹。
广东省教育厅最近发文,将书法列入该省中小学必修课。按照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课,每周一节。书法教学将纳入广东教育质量检查体系,但暂时不会纳入升学考试成绩体系。[1]
然而,广东书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例如:高校、中小学等级考试只是单一为了技法而技法的考试和训练模式、教师在教学中的误导以及师资力量薄弱,不少学校存在语文教师、美术教师教授书法课而专业老师少之又少等等。由是观之,当前广州书法教育不容乐观,由于招生考试的单一式的技法模式,造成了书法教师只注重技法,而严重影响了其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以“书”养人。而更为严重的是书法教师在授课时的误导,致使中小学出现大一统的入门字体和章法模式。这种长期单一的招考模式、教学中的只重技法而漠视人文精神要求的状况以及教师对技法训练过程中的误导长期循环下去,令人担忧。因此,当今不少书法教师对诸上问题或是误解,或是评价失当,有些问题还存在分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就以下三题,为之一辨。
从广州高校招收书法硕士、本科到中小学普及书法课可知,广州书法教育不断的完善。而高校中小学的如火如荼的招考背后隐藏着单一技法招生的困窘模式。我们不妨考察一下2007年广东高校、中小学专业招生考试和训练科目:
资料一:
资料二:
据介绍,针对不同年级,书法教学有不同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以硬笔字教学为主,小学三年级以上转为毛笔书法,以楷书和隶书为主。初中阶段加入行书学习,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包含有书法模块,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小学书法教学体系。[2]
资料三:
据了解,书法课教学首先是选帖,然后是临帖。中小学生将根据年龄的不同分阶级学习不同的字体,教育部门建立了一套从小学到高中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其中小学阶段以唐代楷书为主,魏晋楷书及魏碑楷书为辅,1至3年级多选择颜真卿《多宝塔》、柳公权《玄秘塔》;4至6年级,选临唐代楷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魏晋楷书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十三行》等;中学阶段临摹王羲之书法《圣教序》、《兰亭序》,唐代张旭《冠军帖》和怀素《自叙帖》等。[3]
我们从资料一、二、三可知,这种整齐划一的考试方式,即以单一的技术技能考试为基准(笔者也考察了广州美术学院硕士招生初试考理论与书法创作,复试考书法临摹,湛江师范学院本科招生单纯的考技法,这也说明两高校较为注重技法,而广州美术学院在注重技法的同时也注重理论研究。),缺少广泛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又因各院校只注重技法考试,作为广东的各个高校、中小学的学生们每天所学习的和老师所教的只有技法,长期下去,只能达到“黔驴技穷”的地步了。正所谓:唐张怀瓘《书议》云:“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 [4]其学养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了。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隐藏在考试之外的两大困窘问题:一是老师受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其长期整齐划一的纯技法考试和训练模式,使得书法教师无暇顾及学术研究了。从此书法教师再也达不到像宋·苏轼《和董传留别》中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了。二是学生学习书法存在追逐奖品功利思想。从整个广东教育的状况来看,有不少学生学习书法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奖状,目的是为了在学校争得加分的机会和荣誉。从广东中小学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书法兴趣浓烈的、专业素质较高的学生;另一类则是有一些兴趣或毫无兴趣的而抱着一种只要利用书法获取荣誉即心存功力思想的学生。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对有兴趣的东西才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这一点不难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人对有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 [5]由于这种只是为了技法而技法的招生和教学模式,致使当今书法教育与现当代书法发展人文精神不相吻合,长期循环下去,“教”与“学”的问题严重脱节,令人深思。
笔者以为,在书法教学中加强技法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修为与妙悟。用侯开嘉先生的话说:“理论支撑技艺,方可长远。”广东省省教育厅教研室艺术科副主任周凤甫强调说:省教育厅新制定的教材、教学大纲目的是端正书法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开设书法课不只是单单为了让孩子写一手好字或者多培养几个书法家,而应当是在书法课的教授中穿插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