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诵读吟咏、品评语言、习作练习等方式进行语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简述语感的内涵与特征
“语感”是夏?尊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灵敏的感觉。叶圣陶认为,在听、说、读、写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感,语感决定着人的语文素养;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语感影响着人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笔者认为,语感是读者在阅读语言材料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情趣、情味的理解与体悟,表现为以感性思维方式理解与感悟言语。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有着直觉性、情感性、积累性、敏锐性、感性等特征。
直觉思维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体现为人能凭借直觉自然而然地理解与感悟语言,在阅读文章时,语感强的人不必通过语法、语言分析就能判断语言的优劣正误,如没有学过修辞学的人也能感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用“绿”远比用“吹”或“刮”更合适。语感不是人们周密思考、判断、推理、分析的结果,而表现为人对某种语言现象的瞬间顿悟,是一种自动化的意识活动,语感的体会与感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这种感悟体现为一种整体感知。语言是认知与情感符号,词意的褒贬、文意的抑扬等都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感受言语时人们能够体会到语言所蕴含的真、善、美,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小学阶段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感培养是体验与感悟语言的过程,对字、词、句的感悟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世界,改变学生的心理图式与思想情感,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改变。语文素养包括多方面内容,而语感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感左右着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语感却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与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形象刻画了奇异壮观的塞外风光,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的忧愤之情,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体会诗词展现出的情感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1]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基本工具,人们常用语言表达告知、肯定、允诺、警告、请求、建议、威胁、劝告、欺骗、激怒等各种交际意图,而体会这些交际意图就需要有着较高的语感水平。因而,小学阶段语感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方法策略
(一)在诵读吟咏中积淀语感。诵读吟咏是直觉感悟语言的重要方式,也体悟文章真谛、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耳、口、手都参与到学习之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能使读者进入奇妙的文学境界,感受到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情感性,传统私塾教育就是依靠朗读、吟咏的方式让学生体悟语言规律,以实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传授学生朗读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背诵经典的篇章、优美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唐诗、宋词等古诗词的意蕴丰富、节律和谐、语言凝练,对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律反复吟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内涵与文化意蕴,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儿童诗歌往往有着奔放的激情、奇特的想象、纯真的童心,这些言语材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些优美的篇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评析语言中感悟语言。语言学习是以长期的、大量的言语材料积累为基础的,而语感就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内化而成的语言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将识字任务与实物、实事联系起来,理解字词的思想内涵、情感色彩等。[2]
语感是人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心理体验与认识理解,语感训练不能仅仅停留于言语直觉和经验感知层面,还应通过篇章分析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义和思想内涵。“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言是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推敲、揣摩、咀嚼关键词语和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微言大义”,让学生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蕴。在文章中表达色彩和气味的词语、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关键词、有较强表现力的实词等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比较、细细品味、仔细揣摩这些词语,想象、体会、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3]
语言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语言,离开了语境,语言就失去了生命力。因而,应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的含义,弄清语言的言外之意。如课文《月光曲》中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弹奏曲子“弹得多纯熟啊!”,可以让学生比较“纯熟”与“熟练”、“娴熟”的区别,揣摩词语的特性。
(三)在习作练习中研究语言。写作训练是研究语言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4]因而,应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表达语言,针对学习内容开展习作练习。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体裁往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因而,在习作练习中要渗透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人教版四年级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既抒情又喻人,文笔优美流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技巧,通过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使学生在语言积累中把握语言的“内在尺度”。
小学阶段是语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大量接触言语材料,并通过各种方式强化语感培养,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