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不难发现有许多初中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偏低,不愿意参与教学且无法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形成配合。种种不良教学现象的产生就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师生硬地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无法起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1]。所以,初中教师有必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思维,以更多的生活案例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相融合,让学生从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从实际体验中得以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深层面来讲,道德与法治知识源自于生活,同样也为现实生活提供服务,其中道德是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精神力量,而法律则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的准则,而两者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特性,进而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有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打破学生潜意识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疏远感,使其能够以生活视角审视这一知识点,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与生活资源,对教材中深藏的生活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找到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
比如,在讲解“平等、尊重与宽容”相关内容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教师便可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表演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矛盾、摩擦表现出来,进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解决表演内容中的问题,以兴趣点的激发去导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并共同探讨平等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
二、结合社会热?c新闻,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贴合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意识形态的建立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生活同样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为了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养成,结合生活实际则显得尤为必要,并且可适度引入社会的热点新闻,以此去强化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实效性。通过对热点新闻的深入解析,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会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也使其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讲解“承担责任”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为学生举出最为直观的参考实例,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任何人都应为自身行为负责”的这一法治常识,以真实发生的热点新闻去促进学生构建责任意识,能够用法律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道德与法治知识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则像是枯燥知识点的堆积,毫无生气可言。因此,生活化思维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渗透之外,还应在学生的课后生活中有所体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事例当中,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现象,因此布置生活化作业显得尤为必要[2]。同时,课后作业作为巩固所学知识的有力手段,也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解“爱在家人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布置帮父母做家务、看望祖父祖母等生活化的课外作业,通过学生与家人的相处,在爱意氛围中感受家人的珍贵。这种极具生活化的作业布置让学生感受不到负担,并且能够从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与满足,有助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
除了布置课外作业,生活化的课外活动也极为必要,作为初中教师,应当对生活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与利用,做好课外延伸工作去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响应新课改号召。而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为有效发挥生活资源的功能价值,则可组织学生去进行课外的科技活动或调研活动,进而确保课外教学的生活化,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拓展其知识面。
比如,在讲解“偶像与自我”相关内容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调研活动,以“对偶像的基本认识”“自我重要性的研究”为主题,让学生从课外活动中去认识到“理智追星”的重要性,并且对自我发展与定位有正确的认识,努力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综上所述,基于生活化思维去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则应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时代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与意义,进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避免误入形式主义的生活化教学。唯有充分结合理论与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习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和道德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