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社会发展角度解读梅丽迪恩对自我身份的追寻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分析学家,他在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学说的基础上,于1950年提出了解释整个生命历程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危机。艾瑞克森强调文化及社会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变化过程,此过程有八个发展阶段组成,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developmental crisis)或中心任务必须解决,成功地解决每一个阶段的危机,人格才会顺利发展。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分成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小说《梅丽迪恩》中同名主人公梅丽迪恩6岁以前的故事作者没有叙述,所以运用艾瑞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分析梅丽迪恩的自我追寻过程时,从6岁以后的成长阶段开始。
学龄期:指6—12岁发展阶段此期发展的危机是勤奋对自卑危机。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此期儿童的活动场所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学习与同伴合作,竞争和遵守规则。学龄期是养成有规律的社会行为的最佳时期。在学业上的成果体验会促进勤奋感的建立。反之失败的经历多于成功,则会产生自卑感。对学龄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是父母、老师、同学等。这个阶段自我概念变的比较复杂,影响自尊。梅丽迪恩七岁时的一天,她玩耍的时候,发现了一块黄色的亮晶晶的金属。她特别高兴地认为自己找到了电影里看到的黄金,便兴冲冲地去告诉母亲,可是母亲在忙碌,并不理她。梅丽迪恩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家人的关注,她自始至终与一种无名的罪恶感相斗争。起初, 她认为自己的出生就是一个罪过,因为她感到“破坏了母亲的宁静, 毁灭了母亲的前程,但她不明白这一切怎么会是她的过错。”
青春期:指12—18岁发展阶段此阶段发展的危机是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身体上性生理的成熟,使之具有性冲动的压力。由于性知识的缺乏及社会的禁忌,使之不知如何处理因性冲动而出现的困惑和压力。
梅丽迪恩的母亲是一个深受本能折磨的母亲,她虽然质疑黑人母亲身份这个女性神话,但是并不敢提出反抗。她视孩子为一个负担,既没有鼓励梅丽迪恩发展自己独特的才能,也没有告诉她有关性的知识,任其自由发展。她12岁时,每个周六的下午都去达克斯殡葬之家。达克斯是五十多岁的老头,他每次都对梅丽迪恩进行猥亵,而梅丽迪恩并不反感,因为她能得到一些糖果。她15岁左右时,达克斯更加肆无忌惮,他不在时,他的助手也骚扰梅丽迪恩,而梅丽迪恩似乎对此很痴迷。假如梅丽迪恩的母亲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会传授给女儿一些基本的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梅丽迪恩在青春期阶段对性意识的模糊也造成日后她婚姻的不幸。虽然她和丈夫艾迪不是一见钟情,和他交往后,梅丽迪恩放弃了达克斯和他的助手,但是她一直心怀愧疚,性生活中她也找不到真正的快乐。
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竟然怀孕了。而未婚妈妈在当时美国社会是不被接受的。因此,她不得不放弃学业而走入婚姻的殿堂。然而,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她对艾迪并不是真爱,嫁给埃迪只是满足于艾迪所提供给她的物质保障,为她的生存进行道德上的辩护。而艾迪却把征服女人的身体视为男子汉气概的表现,把梅丽迪安当作其发泄性欲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他要求梅丽迪安无条件地满足他的性欲望而无视其感情上的需求。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到:“对于男人,她是一个性伙伴,一个生殖者,一个性爱对象,一个他用以探索他自己的他者。”做饭、洗衣服、无爱的性生活使梅丽迪安苦不堪言。正如沃克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庆祝婚姻就像庆祝自己被卖成奴隶一样”,梅丽迪恩17岁时,艾迪便以她对性生活冷淡为借口在外面另觅新欢,到最后像扔掉旧衣服一样把梅丽迪安母子抛弃了。梅丽迪安变成了一个精神抑郁的单身母亲,“梅丽迪安的生活过得完全没有朝气,每天通过看电视来消磨时间,完全与外面的世界隔离。”此时,她的生活拘囿于家庭这个狭小的范围,也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只是被动地接受不公正的命运的安排。因此,我们说此时她属于一个丧失了主体性的人,属于沃克所划分的“被悬吊起来的女人”(“她们被悬掉在历史的时空中,她们的选择非常有限——要么自杀,要么被男人、孩子或各种各样的压力耗尽一生。她们走投无路。她们根本动弹不得,直到她们有了可进入的空间。”)
自我认同(ego identity)是人格上自我一致的感觉,青少年需要从周围世界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选择人生的目标。由于过早的走入婚姻,成为母亲,梅丽迪恩在此阶段发展并不顺利。
青年期指18-35岁发展阶段,此期发展的危机是亲密对孤独。青年期已经建立了自我认同感,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及人生目标。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发展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友谊、爱情和婚姻关系,从而建立亲密感。艾瑞克森认为真正的亲密感是指两人都愿意共同分享和相互调节生活中一切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建立自己的认同感之后,也就是解决了上一期自我认同和角色紊乱的矛盾冲突后,才能别人的共享中忘记自我,否则很难达到真正的感情共鸣,会产生与同龄人,社会及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孤独感。
梅丽迪安的第二次恋爱同样让她深切地感到自我成长的失败。她的第二任男友是个叫特鲁曼( Truman) 的黑人艺术家。特鲁曼读过大学, 到过法国, 也参加过民权运动。他比艾迪接受过更高的教育, 见识更广。但是, 从本质上来讲, 他与艾迪没有多大的差别, 正如他的名字所示( Truman与true man谐音, 中文意为真正的男人), 他也是男权价值观念的代言人。与其他的男性一样, 特鲁曼所欣赏的只是那些肉体上有魅力而精神上很幼稚的睡美人。他希望梅丽迪安是个有魅力, 但处于睡眠状态的女人。与特鲁曼的性爱关系中, 梅丽迪安没有获得精神的自由。相反, 她却总是感受到自我的分离只要他在旁边, 她就想与他做爱。热烈、迅速而不用脑子;她只能将思想关闭, (让) 她的身体自动地投入他的怀抱。 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在中年期(35-65岁)遇到的主要危机是创造对停滞。成年人建立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进入中年期关注的重点是工作、家庭和养育下一代,以及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年人知识的积累日益丰富,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问题;并且会努力工作,脚踏实地地创造未来。
小说主人公梅丽迪安为了能上大学走出自我解放的第一步, 抛弃了她的孩子。当她把孩子送走时, 她的心情并不轻松。她没回头, 认为自己拯救了一个小生命。她的心情很矛盾: 母亲代表了受害者,不自由的妇女殉道者。成为一个母亲, 那么她很可能淹没在做不完的家务里,梅丽迪安选择了自由,后来结扎了输卵管彻底放弃了生育功能, 献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种族、阶级、性压迫的社会斗争。沃克设计梅丽迪安这样一个勇敢热情的女性形象呼召广大女性的觉醒和投入, 但是一直没有解决在梅丽迪安心里做母亲的渴望和追求幸福自由的理想二者之间的纠缠斗争。
梅丽迪安最后的选择值得读者深思: 她将自己的孩子送给了别人, 并且将自己的输卵管结扎, 终结了当母亲的角色; 她不关心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根据艾瑞克森的理论,梅丽迪恩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她青年期发展不顺利。她选择成为一名妇女主义者喜欢和偏爱女人的文化、女人的感情变化和女人的力量, 以整个种族(包括男性和女性) 的生存和完整为己任。从这一点来说,梅丽迪恩的人生并不完整,也就是她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并未成功。最后, 梅丽迪安在黑人教堂中找到了拯救自己的出路。可是, 她接受的是“教堂”, 而不是基督教。那里古老的圣歌使她振奋, 因为她听到了“人民的歌声, 那歌声使他们团结一致”。梅丽迪安在黑人圣歌中找到了“再生的力量”,她对黑人的事业又充满了希望。小说结尾处, 梅丽迪安打起了行装,踏上新的征程, 她又要去漂泊, 但何处是归途?在生活和文学中, 还没有既摆脱婚姻与孩子的束缚,又能在父系社会成功地生存的角色模型可作她们前进的方向。虽然梅丽迪安比她的母亲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她也为选择付出了代价, 那便是心灵和肉体的痛苦。她失去了母爱, 也失去了孩子和丈夫。在通往自我的旅途上,她是孤独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