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博在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建构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Abstract】As the Web2.0 era , micro-blog as the new media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 has become a risk ,risk society building,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how the micro-blog during use to construct a risk, bring the crisis.
【Key words】micro-blog;risk society;construct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微博作为Web2.0时代又一新兴媒体的代表,发展速度惊人,倍受网友青睐,除了网民个人之外,政府、企业、机构等都竞相开通微博,作为自己的窗口,交流信息、开展宣传。但是,科学社会、媒体社会和信息社会同时也是风险社会,科技进步与微博的公开化、平民化的结合,带来高效的传播。微博作为新媒体带来大量的信息,但是,大量的信息给受众带来的是确定还是不确定,是清醒还是迷惑?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结合微博传播实例,使我们正确把握当今社会的风险现状,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防御风险的观念,提高媒介素养。
1.3研究内容
根据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不确定性”。产生于晚期现代性的风险是可以随意被社会界定和建构的,因而掌握着界定风险的权力的大众媒体、科学和法律等专业,拥有关键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受众对媒体依存度,决定了媒体在建构风险中又占据决定性的地位。①微博作为新兴媒体,是否也参与建构风险?如果是,又是如何建构风险?
2、微博与风险建构
2.1微博成为风险的建构者
较之传统媒体,微博具有互动性、便捷性、时效性、传受者身份的随意性和利用碎片化时间等特征,这就使微博比传统媒体更容易去建构风险。2011年12月20日早上,一条内容为:《网友曝娃哈哈营养快线阴干后一夜竟变乳胶》。(具体时间和出处已无法获知)。这条微博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不到中午12点各大加“V”名人、媒体也纷纷加入转发行列。微博上一片哗然,纷纷质疑该产品,也将该事件与“三鹿三聚氰胺”相联系,感叹食品安全不尽人意。就在当天下午15点41分,娃哈哈公司官方微博发出这样的一条消息“首先谢谢各位对营养快线的关注:1、营养快线完全符合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要求。2、营养快线自2004年上市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年销量已突破百亿。3、我司法律办已收集相关证据,对始作俑者保留起诉权利!”进行辟谣,但时至2012年3月,该条微博仅仅被转发10次,评论也只有7条,在接下来的5个小时里,娃哈哈官方微博相继发出4条辟谣内容的微博,但转发与评论的数量都不到10条,且该官方微博拥有粉丝数只有3万人,这些辟谣信息到达率可想而知。又如“可口可乐果粒橙农药超标”、“红牛非法添加剂”等等揭露食品安全的微博层出不穷,转发频率也相当高,均在万条以上,但发布澄清问题内容的微博却无人问津。转发的人或深信不疑,或持怀疑态度,但不管立场如何,都会在第一时间转发,并附上简短的评论。各个被涉及产品深受影响,众网民也陷入对食品安全的恐惧当中。在娃哈哈“乳胶门”事件中,专家随后就以科学的角色出现,发表“可能是添加剂惹的祸”、“国家标准有欠缺”等观点,但是专家用词暧昧、态度模糊,不仅没有带来有用信息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反而加重了受众的疑虑。事件本身带来了危险,企业没有广为流传的澄清信息与专家的含糊其辞使原本感觉到风险的受众陷入了更加深层的危机当中,在原有风险的基础上,新的风险又产生。
2.2微博如何建构风险
微博的一般使用者,大多属于年纪较轻、受过一定教育的群体,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的,包涵一部分社会精英。贝克认为,“这种通过知识的传递,意味着这些容易受到影响的群体是具有更高教育程度并积极求知的。”②如此社会角色、技术手段决定,使用微博的人群更容易感受到风险的存在,和上一代人对风险的不感知和不敏感不一样,对技术感兴趣的年轻人会看到并谈论风险,“风险就是知识中的风险,风险的感知和风险不是不同的东西,而就是相同的东西。”③对风险的感知,在这里等同于风险,在风险地位上意识决定存在,即知识决定了对风险的感知。“乳胶门”、添加剂与微博使用者敏锐的公众意识、不断增加的对文明危险的敏感性相结合,从而使公众遭遇风险。
2.2.1传播方式构建风险
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认为:任何一个人与世界上的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2012年3月28日,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survey中国在线调研,进行了“我们希望一个什么样的微博世界”的调查。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在微博上使用哪些服务内容”这一问题时,有45.4%的受访者表示是“第一时间了解社会发生的新闻事件”;有44.8%的受访者表示是“转发、评论自己关心的事件”。“这就是微博具有爆炸性的、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的现实,只要一条信息发布出去,它会像病毒一样传播,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微博删掉,它是现场直播,不可能事先审查,这是微博对现在新闻传播制度管制的一个很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如是评价微博的传播效力。由此可见,在微博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中,通过“转发”,一个人的微博可以跟其他人的微博套叠,一个人群跟可以另外一个人群套叠,因此只要一条信息能激起大家的兴趣、关注,加之微博可以充分利用大众碎片化的时间充分传播,理论上在很短的时间内这条信息是可以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知道的,相反从哪个渠道出来的不再重要。同时,风险传播出现了从“科技范式”向“民主范式”转向的趋势,意味着风险传播中公众参与度的提高,最大特点就是自下而上建构风险,其形式是社会语境中许多同时并存的对话,无论是有价值还是无价值的对话。以往大众媒体对风险的认知,往往是由政府或专家系统来建构。然而诚如贝克一再强调,当代风险社会中有太多风险是专家系统所无从感知、处理,反而是由公众的生活经验中可以窥见一二。自媒体时代来临后,很多民间传播的风险信息没有经过核实就通过微博随意地发布出去,经由大量“转发”,汇聚成强大的民意,导致风险有可能转化成现实的危机,有时候会加重人们的焦虑和恐慌从而加剧了风险的危害程度。正如吉登斯所说:“不是我们今天的生活状况变得比从前更不可预测,而是不可预测的根源变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人类知识的增长创造出来的。”这是由微博特殊的传播特性所决定的。 2.2.2传播内容构建风险
就微博的内容而言,只要是具有阶层文化兴趣利益的穿透性的内容,也就是能引起共同兴趣的内容,就能引起共同关注和风险的被建构。在其中,意见领袖功不可没,微博上“大V”以意见领袖的姿态出现。在“我们希望一个什么样的微博世界”的调查中显示,在回答“在微博上关注的人主要有哪些”这个问题时,位列第一的是“熟识的家人、朋友”,达到68.8%;其次是“演艺界、体育界、时尚界的明星”,达到61.5%;位列第三的是“学者、专家”,达到46.6%;以后依次为“校友”、“同事”、“微博达人”,还有“关注自己的人”和“同行业的人”。从微博关注的人群中可以发现,微博更像是一个群,因此,自己熟悉的亲友、明星、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就容易受到关注。这些群体所关注的问题、所发表的评论都有超乎一般的影响力。那么,这样一些意见领袖在发布信息的时候,动机究竟是什么?风险是否可以被操纵?“风险不仅能够被唤起,而且能根据需要被延长。”④在这样一个风险的环境中,有害的、危险的东西可以背随意散播,但它们是敌意或是友善确超出了一般人的判断力,在依赖专家和权威部门告诉接受者什么应该惧怕什么应该不惧怕的时候,风险只是被上升到了表面,而受害者不会拥有任何解答,正如贝克所说:“人如何的得到知识,如何对待它,但实际上是如何扭曲和翻弄它,最终齐整地呈现出来,以使之并不表达它实际的意义,指示出人们宁愿为自己保留的东西。只要应付的不是非常现实和个人化的危险,所有这些都不会太激烈,也容易加以忽略。”⑤面对承认“娃哈哈乳胶门”是添加剂所致,承认国家标准有欠缺的审判,让这样的信息对着微博快速的更新和各种事件的层出不穷,这种不激烈的危险,很容易被忽略和淡忘。但对于对风险敏感且有风险感知能力的受众来说,结果是新的风险产生。
2.2.3传播载体构建风险
微博是一个平台,在网民享用它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一些垃圾信息,甚至是谣言所骚扰。在“我们希望一个什么样的微博世界”的调查表明,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最多见的弊端首先是“容易成为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温床”,有67.4%的受访者选择此项;其次是微博被不法分子利用行骗,有60%的受访者选择此项;有52.6%的受访者认为微博上“信息杂乱”,位列第三;以后依次为“信息过于碎片化”,“虚假信息太多”,“低俗信息太多”等。对于微博传递的信息准确程度,持不怀疑态度的仅占这次调查的18.4%,有22.9%的受访者持怀疑态度,有58.7%的受访者认为不太好说,要看具体情况。这样的情况说明,大多数的微博使用者已经在怀疑微博为我们建构的拟态环境的真实性,大多数心存疑虑。
3、结语
强烈的不确定性符合风险社会最明显的特征,微博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在铺天盖地的信息背后,疑虑、未知、风险、危机接踵而至,作为“自媒体”、“全媒体”的微博在建构风险社会的弊端显而易见,如何预防、处理、化解微博所建构的风险,如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汲取风险社会理论精华引导微博,值得我们深思,也决定微博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