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途内的多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建设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文化交流始终是政策议题的排头项目之一,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鉴于此,要建设多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实现多文化互融、共通、尊重、平处,实现“一带一路”伟大的战略目标。
1 民族特色与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的精神向导
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又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深深根植于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民骨肉之中,并呈现出了因其地域环境的独特性,而形成的绚烂景象。不同地域,国家壁垒下的交流的实质建立在文化的共生上,因此不仅要承认文化的多元性,还要强调文化的共生性。可以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避免不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但其中确实又存在着人类共同认知的核心思想,诸如自由与平等,在此基础上寻求文化上的共鸣就能促進各国之间和谐发展,创造双利与共赢的有利结果。相反,文化的误解与差异就会使双方关系产生隔阂,可能还会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显而易见,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先驱似的作用。沿线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通过合作与建设商标品牌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创造和维持公平公正、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市场环境。促进民族文化与品牌建设相结合,使中国居于世界文化的潮流前线,这都需要把握住重要历史机遇。
由于“一带一路”中“一路”涉及到北美洲、欧洲等,考虑到现实原因,我们此次仅针对“一带”进行分析与建设。“一带”所经过的经济带贯穿着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带一路”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济带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四川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密集的省区,包括东北、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需要“一体中华的多元”和“多元中华的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同心同德,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创建了社会和谐、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的优良局面,提高了中华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使中华人民对文化具有向心力。
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文化交流。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决定着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的共性、普遍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正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运动,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为了能够永葆青春,具有活力,它要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会变成“死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形态,决定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有着较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世界认识、了解中国和中国各民族提供了直观的方式和便捷的途径;少数民族文化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很容易为人所接受,得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的喜爱;少数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内涵和巨大魅力可以超越国界,且与生活很密切,因而容易拉近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
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和合力,“走出去”的能力还比较弱,而少数民族地区“走出去”的愿望又十分强烈。
2 文化差异下的地区特色
在面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我们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由于每个民族之间经济水平、政治策略、历史发展、地理要素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针对不同地域少数民族特色形成的不同发展策略。
以滇西为例,滇西处于我国边境地区,该省的少数民经济发展落后,周围国家政局动荡,并且走私和毒品等地下交易盛行,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交通不便,为了维护祖国国土与安全,我国在滇西设置边关,因此滇西物流被孤立和封锁。滇西又处于三江三山交汇等自然高山脉地区,除了几个豁口经济尚可,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相对原始的落后状态。同样有此问题的还有新疆区域,新疆区域自古就受到“疆独”分子的影响,少数民族比例高,管理压力大,难以维持基本社会稳定,自然就谈不上经济发达。“一带一路”的政策能否解决沿线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利益,是少数民族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带一路”能否在文化差异的环境下得到沿线少数民族地区支持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用法律手段切实保障各民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民族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于各民族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益于各民族之间理解文化差异,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摆脱了过去互相剥削和奴役的不良关系。然而,少数民族经济生活发展环境始终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诸如地域性贫困、落后的信息渠道,封建遗毒对文化的残害,固定的上升渠道,一带一路的出现就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有合理的经济流动,无论其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人员的切身利益得到发挥,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经济状况改观,也给下一代留出更好的成长空间,同心同德,共同促进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培养非基础农业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避免出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穷乡恶水贫困代代”的死循环,通过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人民的生活贫困的状况必将得到改善,一带一路方案必将能够深入人心。 3 如何在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中搭建交流平台
平台最关键的作用就在于整合媒体资源,这也与现在的融媒体昂扬发展的势头相符合,平台可以为特色民族文化提供宣发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氛围,使得各民族特色文化中的明珠交相辉映,共同照亮“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
平台还有着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在过去,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获取信息的空间受限,因为信息不对称,无法获得最新的讯息,进而导致贫穷与困苦。
平台作为公知类的媒体平台,还承载着宣传政府政策的喉舌作用,有助于帮助地方政府工作的开展,消除民族文化不兼容带来的隔阂问题,有助于推行“一带一路”政策的地方化实施。历来所有平台的核心都是合理架构信息,民族特色文化也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使不同文化间合理相处,考验的是平台的粘合能力到底有多强,就目前来看,平台建设是切实可行的道路。
4 “一带一路”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加快转换文化资源优势,突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我国各民族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要提倡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创新,鼓励其创作具有时代效应和民族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多方面的了解,向世界展示中华多元文化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产方式、和谐发展、语言能力、风俗习惯以及发展情况,从而使中国文化在国际世界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并且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对外实现外向型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的软实力、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是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高价值追求。这有利于增强海外少数民族同胞和侨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主动地和民族分裂势力划清界限,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可以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争取更多的受众和生存土壤,通过文化对外交流,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了解。这有利于促进世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工作,争取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尊重与支持,形成世界范围内保护民族文化特色、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合力,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 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几乎涵盖了一切人类已知的知识领域,从社会人文到国防政治,从经济发展到地缘文化,横跨了相当维度的层面,少数民族的文化借由“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交流和发展,世界上从没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有如此复杂的民族环境,文化交流平台既为中国本身对民族政策的探索过程提供了蓝本,又为研究人类民族多样性问题提供了素材,能否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是少数民族支持“一带一路”政策的关键所在,其辐射的经济发展带确实十分宽广,利国利民。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避免产生文化误解的冲突,“一带一路”如此复杂的战略计划,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政府机关引导,地方民族支持,种种环节缺一不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历史遗留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轻易解决的,切忌急于求成,在解决问题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通过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双向或多向交流、沟通,促进文化共融互通,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良好高速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