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摘 要 自2011 年开始 , 欧美光伏市场萎缩使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 ,2012 年下半年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 “ 双反”调查更是雪上加霜。 我国光伏行业的无序扩张导致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致使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光伏产业遇到的困境其本质是传统加工出口模式的失败,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模式沿袭传统产业粗放型扩张的老路、在低端环节竞争过度、自主创新积累能力低和政府介入过度等。 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国内市场又没有全面启动,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严重。 地方政府在 GDP 驱动下的投资冲动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是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国家已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对光伏产业施以“援手”,从长远发展来看光伏行业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从短期来看,光伏企业应进行国际协调,积极应对欧美“双反”;同时实行兼并整合,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系统,加速启动国内市场。 从长远来看,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电力体制改革,补贴方式从补贴装机改为补贴发电量、从补贴发电端改为补贴用户端,加快建设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才是解决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困境的根本之道。
11前言。
从 2011 年开始, 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山车”式发展。 2011 年一季度还处于增产扩容的爆发性增长阶段,之后则急剧逆转陷入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危局。 2012 年,无序扩张导致产能过剩,主要上市公司业绩全线下滑,国外市场萎缩和贸易壁垒更是雪上加霜,光伏行业此次寒冬来得过于猛烈。 本文对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光伏产业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
2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
2.1全球产能严重过剩。
从全球来看,2011 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已达到33GW, 实际产能达到 63GW, 产能过剩率近 50% ;从国内情况来看,2011 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已达到 35GW,可以满足全球光伏电池的安装需要。 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会有所增长,但需求增速不会太快(见图 1),市场供需失衡压力持续增大, 产能仍将严重过剩。特别是全球主要的光伏发电市场欧洲近两年可能会有较大回落,加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将影响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我国光伏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2.2市场需求萎缩。
2.2.1 欧洲各国政府补贴下调。
由于光伏产业目前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补贴, 受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各国开始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 2011 年以来,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下调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欧洲的光伏市场开始萎缩,其国内企业不断倒闭。 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 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 80%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使中国光伏企业处境艰难, 巨大的产能无法消化,只能竞相降价抢市场,利润大幅下滑。
2.2.2 遭受美国和欧盟 “双反 ”调查。
为了保护其国内企业,美国和欧盟开始对我国的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 美国时间 2012 年 11月 7 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美国将对此类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 双反 ”) 关税 , 其中反倾销税率 18.32%~249.96% ,反补贴税率 14.78%~15.97%。 继美国之后,欧盟也立即跟进。 2012 年 11 月 8 日,欧盟发布公告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此前欧盟已经对上述产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至此,欧盟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2.2.3 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
如图 2 所示[1],2010 年中国出口了 7.5GW 的光伏产品,仅仅在国内安装了 500MW。 面对欧美咄咄逼人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光伏生产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2011 年的数据表明,我国光伏产品有近 90%出口到海外,其中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占比约 15%,而在欧盟市场占到近六成,出口额高达204 亿美元[2]。 相对而言 ,目前我国国内光伏市场容量很小,如果欧盟和美国的惩罚性关税使中国的光伏产品丧失价格竞争力, 从而失去这两大市场份额,短期而言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尽管我国光伏产品生产能力已接近全球产能的一半,但是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启动。
2.3主要公司业绩全线下滑。
自 2011 年以来,光伏产业形势逆转,加之 2012年 11 月份欧美相继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占 90%以上份额的海外市场加速萎缩。尚德、天合和英利等中国大型太阳能企业在此之前就已经削减生产,艰难地维持利润率。 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尚德于 2012 年 9 月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9 月末尚德从其总部所在地的无锡地方政府获得了债务支持。 2012 年 7 月,专门生产多晶硅的中国大型太阳能企业赛维 LDK,从其总部所在地江西省新余市获得 8000 万美元的救助。 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调研统计,2011 年我国投产的多晶硅企业在三季度和四季度有 70%~80%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的初期,大部分光伏企业凭借已有的积累勉强可以支撑下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企业的资金链开始断裂,难以维持下去,光伏行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以江西赛维为例, 它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商,一度发展迅速,而到 2011 年底却债台高筑,根据公司四季报,2011 年四季度赛维负债总额高达 60 亿美元,负债率达到 87.7%。 在光伏产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光伏企业资金链紧张成为常态。 由于多晶硅和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光伏企业整体收入锐减,产能过剩以及市场需求萎缩导致光伏企业的销量也随之下滑。 除了这些因素以外,光伏产业的不景气还导致光伏企业贷款难度和成本也大为提升。 2013 年 3 月,因无力偿还 71 亿元巨债,全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正式宣告破产,令光伏行业不寒而栗。
3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太阳能光伏产业出现的问题代表了大部分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除了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产业还处于规模化发展的成长阶段,尽管技术进步明显,产业实力有所提升,但总的来说,可再生能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仍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扶持等非市场手段才能支撑其进一步发展。 可再生能源需要逐步融入到传统能源体系中,当前的电价机制、电力管理体制等,还存在不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因素。 在设备制造环节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总的来看是因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不协调。
3.1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加工出口模式的失败。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模式沿袭传统产业粗放型扩张的老路、在低端环节竞争过度、自主创新积累能力低和政府介入过度等。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沿用过去加工贸易的传统模式, 产业集中在产品加工制造环节,国内一些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并在全球同类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但由于光伏产业目前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补贴,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开始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光伏市场开始萎缩。从光伏产业链来看,一般包括硅材料提炼、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装封装 4 个环节,但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光伏发电,包括光伏集成建筑、风光互补等,如图 3 所示[3,4]。
国内的产能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下游,即制造太阳能电池和组件, 因为只要通过购买生产线,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就可以快速提高。 之后,国内厂商开始增加硅锭和硅片的生产。 但是国内厂商很少涉及系统组装,因为国内需求还没有启动。 国内光伏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的低端,广泛地出现了被“俘获”现象[5], 即我国参与GVC 的本土产业集群及其代工企业 ,在实现由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攀升过程中, 特别是在历经功能升级或者链条升级时,遇到发达国家的国际大购买商(购买者驱动)或跨国公司(生产者驱动)的双重阻击和控制,进而被限制在低附加值、 微利化的价值链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入 GVC 虽然能够成功地实现“产品升级 ”、“过程升级 ”,但是 “功能升级 ”、“链条升级”却很难发生,而基于本土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劲市场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具有“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内生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不能沿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也不能沿袭过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
3.2地方政府在GDP驱动下的投资冲动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在各地的招商中, 光伏产业备受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光伏产业投入大、用工多,既能创造 GDP,又能带动就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还与高新技术、清洁能源等概念紧密相关,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 在这些现实利益和概念的吸引下,许多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越位”为光伏企业提供包括土地、贷款、融资等在内的优惠政策。 硅片、电池片看似高科技产品,但其生产技术高度融合于设备中,有钱就能建起生产线。 尤其是组件,属于用工密集型的简单劳动,进入门槛很低。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对企业的投资方向、投资重点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决定了地区的产业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后,在中央明确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后,地方政府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热情很高。 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 或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 这其中,有个别城市确实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先行优势,甚至早已拥有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企业,但更多的城市并无明显优势,或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远达不到计划的目标。 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趋之若鹜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现行体制下,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仍是 GDP。 为了在任期内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具有短期性,热衷于见效快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出口萎缩的影响, 部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地区面临 GDP 下滑的威胁;而一些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的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也面临增长方式转变、急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压力。 新能源产业对GDP 的拉动快 , 对上下游产业带动大 , 而且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因而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 对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能极大地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没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来说, 短期内也能靠投资增量带动 GDP 增长和就业增加;对现任政府来说,无疑是一项能代表产业结构优化的“面子工程”[6]。
3.3技术水平低,对外依存度高。
光伏产业未能突破“微笑曲线”的枷锁,取得新兴产业国际领先优势。 在发展初期本应开始的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活动在国内非常微弱,光伏应用与市场开发大大落后于欧美国家,造成我国光伏产品制造与应用脱节, 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
从光伏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来看,我国企业低于国外同行。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曾是典型的“三头在外”产业 :一是光伏电池的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二是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三是生产的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
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部分企业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工艺,多晶硅产量已能满足国内光伏电池生产需要的 50%,光伏电池生产设备的国产化能力也迅速提高,“三头在外”
的状况有所改变。 但光伏电池产品市场在外的状况尚未改变,许多关键装备和主要原辅材料的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目前,我国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光伏电站建设较多的发达地区,出口量占我国光伏电池生产量的 90%以上,在当前国际光伏发电市场增长乏力和贸易保护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国内光伏电池生产所需的主要制造装备———如薄膜电池生产线、生产高纯多晶硅的氢化炉、 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大尺寸铸锭炉、 多线切割机、PECVD 镀膜设备、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电焊机等都主要依赖进口。 光伏电池生产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 如高纯多晶硅、银浆、EVA 高分子树脂、 切割液等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如 2010 年和 2011 年高纯多晶硅进口数量分别为 4.75×104t 和 6.48×104t。
我国大部分晶体硅工艺性能仍有差距,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比如,目前国际上多晶硅市场价格已由 2010 年的 50~90 美元/kg 下降到 20~30 美元/kg,降幅超过 60%,而我国大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均明显高于这个价格,很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生存。
3.4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
我国光伏企业长期依赖国外市场,而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全面启动, 光伏发电市场缺乏政策支持,造成光伏产品制造与应用脱节,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
① 发展方向选择不正确。 近年来,我国为了启动光伏发电市场,采取特许权招标方式启动了大型光伏发电的建设,以常规电站的建设和管理方式建设大型光伏电站,这对推动我国光伏电站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海、宁夏、甘肃、西藏等西部地区已建设了一批光伏发电站,其他地区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这种模式并不符合风电及光伏发电的特性和目前的技术水平。 由于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特征,年发电等效利用小时数只有火电正常情况下的 1/4 左右,大规模集中开发给电网调度运行增加了困难。 再加上输电线损和变损,使得电网购买这些新能源电力极不经济。
② 我国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局限于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忽视了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因此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完全独立地存在,它必然会与传统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 补贴效果不够理想。 我国从 2009 年开始启动金太阳示范工程,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 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按照总投资的 70%给予补助,3 年累计使用补贴资金约 100 亿元, 有力地支持了身处困境的光伏企业。 但是这一工程采取的是投资补贴的方式,按申报事先拨付资金。 这种补贴方式很难控制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实际并网规模及电站质量,特别是最为关键的发电量难以达到申报时承诺的水平,因此补贴并未有效拉动对光伏产品的需求。
④ 缺少智能电网技术的有效支撑。 智能微电网是在用户侧兴起的电网建设和运行模式,适应分布式能源(风、光等新能源和页岩气)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屋顶光伏项目就属于分布式发电,以现代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和控制技术为基础,以最大程度利用不稳定供能的新能源为目标,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接入性和安全性,能够满足用户兼具发电和用电的特性。 但是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还比较滞后。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电网企业着力开发智能电网,但主要目标还是满足电力大规模、集中、远距离输送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光伏产品在国内的使用。
4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虽然光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寒冬,但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光伏发电由于其清洁、安全、便利等特点,在减轻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作用突出。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的增速将快于其他任何可再生能源。 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光伏行业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4.1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态势良好。
为了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人类不得不越来越依赖新能源,新能源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良好。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今后几十年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能源的主体。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一是资源丰富,且不会枯竭,是可再生清洁能源。 特别是光伏发电过程不耗水,光伏电站建设不受水资源制约,可以在任何空闲土地上、特别是可以在沙漠土地上建设光伏电站。 二是光伏电池安装建设简单,装机规模灵活,运行管理方便,既可以利用空旷场地进行建设,也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建设,几乎不需要进行运行维护,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三是光伏发电的出力特性与用电负荷特性基本吻合,一般来讲,光伏发电在太阳光照最强的中午时段出力最大,而此时也正是用电的高峰时段, 这可以有效减轻电力系统的调峰压力,有利于优化电力系统运行, 节约化石能源资源,实现节能减排目标[7]。
从全球装机容量来看,光伏发电现在是继水力和风力发电之后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光伏市场在 2011 年的增长率几乎达到 70%, 超过其他可再生能源。 水电的稳步增长和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迅速扩张,已将可再生能源强化为全球能源结构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35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电力产量的约 1/3。
2015 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力来源 ( 相当于煤炭发电量的一半),到 2035 年接近煤炭发电量。 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的部分原因在于技术成本下降、化石燃料价格和碳交易价格上涨,但是主要原因还在于补贴:2011 年全球补贴为 880 亿美元,2035 年将增至近 2400 亿美元 。 然而 ,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新补贴措施需随产能上升、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下降而调整,避免政府和消费者的过多负担。 据IEA 预测 , 到 2050 年 , 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 3000GW,每年发电 4500TW·h,约占全球电力生产的 11%,每年可减排 2.3Gt 二氧化碳。
4.2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产能过剩总是相对的。2011 年我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 220×104kW, 仅为欧盟新增容量的1/10。 产能过剩是个产业链问题 , 是设备制造环节过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上网发电的比例较低,除了技术水平因素外,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并网消纳不足更多是体制原因,是体制性过剩。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无疑具有优势。 最大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增量大, 而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例微小。
在太阳能电站特许权招标、金太阳示范工程、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示范以及各地方政府示范项目的驱动下,中国 2011 年光伏装机容量达 2.9GW,但相对于中国电力 10×108kW 的总装机容量 , 光伏发电装机比重微小。 因此,只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市场潜力将为企业投资提供足够的激励,广阔的市场还会鼓励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投资和创新,过剩的产能很快将会得到消化。
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的预计,中国市场的潜力,尤其是当前较低的组件价格,将保证中国光伏市场在未来 5 年内实现高速发展,到 2016年装机容量将达到 10GW,累计总装机容量有望超过35GW,见表 1[8]。
4.3危机带来政策机遇。
如果说目前欧美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还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迫使我国政府重新审视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迫使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风险。 光伏企业遭遇寒冬后,国家各部委紧急启动各项措施支持光伏产业发展。2012 年 10 月底,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启动帮助光伏企业“过冬”的一揽子计划,预计投资额度将超过700 亿元 。 其中财政部在 2009 年实施的光伏发电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这一项目的补贴范围, 由 2012 年最初确定的 1.7GW 目标规模扩大至 3.2GW。 2012 年 11 月 10 日,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将在上半年金太阳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的基础上,于 2012 年底前再次启动一批示范项目。
注:“适度增长模式”假定的是一个相当悲观的市场情形;“政策驱动模式”是假定引入或延续充足的政策支持。
4.4光伏发电将很快实现平价上网。
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成本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固定设备投资。 5 种因素驱动了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价格的下降,包括原材料特别是多晶硅价格的下降、更低成本的薄膜电池的竞争、政府补贴、学习和创新引起的规模经济和效率增加以及产能过剩。
由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产业效率的提高,使得太阳能组件价格逐渐下降,加速了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增长。 类似于摩尔定律,光伏市场也存在“学习因子”,即容量增加 1 倍,价格下降 20%。但是,最近的价格下跌程度远远超过了“学习因子”的影响,产能过剩是很重要的因素。
从 2008 年开始,光伏组件价格开始加速下跌,至 3.30 美元/W。 2010 年初为 1.80 美元/W,2011 年末跌至 1.00 美元/W, 与 2010 年底的 1.70 美元/W相比,下降幅度为 41%[9]
,预计 2014 年价格可能跌至 0.74 美元/W。 光伏组件价格的大幅下跌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为实现平价上网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使其相比传统能源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增加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在经济危机时全球光伏市场仍能持续增长,说明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可以让光伏产业挺过寒冬。 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为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据 IEA 预测,2010~2020 年 , 光伏系统的发电成本将减少 50%。
到 2020 年,在许多地区,住宅和商业光伏系统将实现第一级电网平价———即与零售电价平价。
实现“平价上网”被认为是光伏产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新一阶段的重要推动因素。 尽管由于全球各地能源形势的差异,光伏的“平价上网”将会在不同国家及地区逐步实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光伏正在由奢侈品转变成为日用品。 在未来的数年内,由于光伏产品成本和发电价格的不断下降,反过来会促进应用市场的打开,推动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
4.5国内光伏企业的低成本优势长期存在。
中国的光伏产品产量增长非常迅速。2001 年中国生产的产品仅占世界产量的 1%,到 2010 年则接近 50%。 前五大光伏电池生产商中有 4 家中国企业,前五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有 3 家中国企业。
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大并不意味着政府给予非法补贴,中国光伏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也不一定就是倾销,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并非来自于政府补贴和低价倾销。 据测算,中国的光伏产品大约有 18%~30%的成本优势。 根据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研究,18%~20%的成本优势来自规模优势和垂直一体化。 规模和一体化使得中国生产商的成本下降了 10%,设备购买成本也下降了50%。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 ,不过劳动力成本仅占光伏组件总成本的 5%~10%[10].
5光伏产业短期发展应对之策。
5.1进行国际协调,积极应对欧美“双反”。
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但目前很多国家仅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待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将清洁能源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国际领先地位,各国都将新能源贸易作为战略要点,这就意味着贸易摩擦在所难免。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频频发生的新能源贸易摩擦呢?
① 国内光伏企业可凭借资金和市场优势规避欧美等国“双反”的不利影响,到海外市场找代工,亦或直接去欧美投资设厂。
② 销售市场分散化。 我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易受出口地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除了积极应对“双反”贸易战外,还应积极开辟非洲和拉美等新的出口市场。
③ 针对欧美“双反”进行合理反击。 虽然贸易战必定是双输的结局,但在目前情况下,出台反制措施已是中国的必然选择。2012 年 9 月 17 日,中国4 家多晶硅制造企业代表国内业界发起申请 , 要求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 2012 年 11 月 1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的规定,商务部将从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多晶硅进口产品的倾销、补贴情况及其对中国同类产品产业造成的损害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公正裁决。 另外根据国际贸易原则,从立案到初裁一般要历时 3 个月的调查期,被“双反”
国的企业往往会趁机突击出口,为了堵住这段空档期,中国企业还向商务部提交了立案之后的追溯征收申请。
④ 建立国际沟通协调机制。 对于光伏企业遇到的贸易摩擦,需要转变思路。 对于新能源技术,各国政府不应仅仅从经济增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发来考虑新能源贸易,还需要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定位新能源发展和新能源贸易,这样就有可能在全球建立一个清洁能源的联盟,以达成共识。 在国际贸易中对清洁能源产品设立一些优惠制度,在相应的贸易法律法规上对清洁能源更加容忍,给予新能源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将有助于清洁能源技术和贸易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对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可起到积极作用。
⑤ 允许欧美的光伏制造企业较为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降低壁垒,消除门槛,全方位开放国内光伏市场。 允许国外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光伏制造工厂,并向国外企业开放中国的下游终端市场。 这样可以加快实现国内外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市场融合,减少利益摩擦。
5.2兼并整合。
首先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据统计显示,截至2011 年底 , 我国共有光伏电池企业约 115 家 , 总产能为 38.5GW 左右。 其中产能 1GW 以上的企业有14 家 ,占总产能的 53%;在 100MW~1GW 之间的企业有 63 家,占总产能的 43%;其余 38 家产能皆在100MW 以内 , 仅占全国总产能的 4% , 产业整合势在必行。 2011 年底以来,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已经有意力推产业整合以规范国内光伏市场秩序。 自2012 年上半年以来 ,光伏行业的产业整合已经开始进行,如汉能控股意欲收购已停产数月的浙江正泰太阳能旗下的薄膜电池业务。
解决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必须经历行业整合,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生的过程。 产业整合要以企业为主体顺利推进,由企业按市场原则自由选择并购对象。 工信部于 2012 年初发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 要形成 1 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 家年销售收入过 500 亿元的光伏企业 ,3~4 家年销售收入过 10 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 明确指出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企业做优做强,鼓励重点光伏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
其次是实行纵向整合。 企业需要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而不是仅仅从事光伏产业链上的单个环节。 实行供应链管理,寻找更多的元部件/材料供应商,延伸产业链,通过纵向整合进一步降低成本。 收购小到中型的硅片生产商, 要求它们具有低成本、近距离运输和快速扩张计划等优势,建立牢固的上下游关系。
5.3延伸产业链与进入细分市场。
① 向下游延伸,采用 BT(建设-移交)模式运营光伏电站。 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正式提出了中国太阳能发展的补贴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可以吸引大批企业投资国内光伏电站建设。 随着国内市场呈现“分布式 ”扩容之势 ,更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往下游延伸, 通过开发光伏电站 BT 项目来拉动产品订单销售,同时通过电站销售增厚企业利润,以商业模式创新来寻求脱困。就 BT 盈利模式而言,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解决自身资金问题后,如果企业有一定的渠道,能够优先获得电站开发权,再利用银行贷款杠杆,公司就可以进入 BT 盈利模式。 目前,在这种盈利模式下,净利润率可达 8%~10%,明显高于传统光伏制造业务。
② 光伏发电系统核心部件投资价值凸显。 随着国内光伏市场规模的启动以及国产化进程的加快, 国内光伏设备及耗材市场将获得超预期的增长。 随着光伏发电的发展,作为光伏发电系统核心部件的光伏逆变器投资价值凸显,全球光伏逆变器行业龙头企业 SMA 目前占据了超过 40%的市场份额。 如果国产逆变器等细分市场领域的行业资质和产品性能能够得到较大提升,必将给光伏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③ 创新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 要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制造商转变为可为大型工业企业及公共建筑等提供能源项目咨询、设计、融资、建造与运营一体化的服务商,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等综合目标。 这种发展模式也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财税部门要跟踪这种产业发展新趋势,改进税收征管,给予适宜的税收优惠,根据企业实际进项的多少,降低增值税税率。
5.4加速启动国内市场。
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光伏产业主要依赖国际光伏市场的状况难以持续,必须着力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 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支撑。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结构的 70%左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发展光伏发电势在必行。 本土需求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母国市场效应”可促进光伏产业的成功转型。
2012 年 8 月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 《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将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 到 2015 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 2100×104kW,其中光伏电站装机 1000×104kW, 太阳能热发电装机 100×104kW,并网和离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达到 1000×104kW, 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达到 4×108m2。 到 2020 年 ,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 5000×104kW, 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达到 8×108m2。 另一方面 ,国家电网也于 2012 年 11 月26 日宣布 , 对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 6MW且以 1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屋顶和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提供系统接入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免费服务。 这充分表达了政策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明确意图。
5.4.1 两条腿走路。
启动国内太阳能光伏市场,思路要有别于风电建设的思路。 我国风电建设的一大特点就是采取集约发展的思路, 这一思路的好处是发展速度快,但问题是上网难、调峰难。 由于这些问题,甚至出现一些风电场由于无法上网,而不得不“弃风”。 如果光伏发电建设仍然采取集约式发展的单一思路,就很有可能重蹈风电的弯路。 因此,光伏发电建设一定要并网和离网两条腿走路,采取集约式和分布式建设并进,才是最快速和高效的。
5.4.2 应重点支持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
① 分布式光伏系统符合光伏发电特性和目前的技术水平。 太阳能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广泛,有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有太阳能资源,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势是分布式应用,应该采取与用户用电相结合的方式安装光伏系统, 低电压接入配电网,实现就近开发就近利用。 不应该集中建设大型光伏发电,以远距离高压输电方式利用,或者说至少在近期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
② 分布式光伏系统可以培育和鼓励光伏发电市场。 美国经济学家夫金认为,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将会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 分布式光伏系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分布式光伏发电可利用建筑物屋顶或附近空闲土地安装小型光伏系统,所发电量主要满足用户自身的用电需要,多余电量上网,并与电网进行电力交换,由电网提供备用服务,最终形成社会用电量增加、而由电网提供电量减少的情形。
③ 在分布式离网发展上, 光电建筑一体化思路前景可观。 光电建筑一体化是指利用目前的建筑屋顶和可以采光的墙体, 通过安装薄膜电池发电。
这样既不用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可以改变目前许多建筑的玻璃幕墙的纯装饰性,一举多得,既节约了建设成本,还能提供清洁能源。 据测算,到 2020 年,全国现有及新增新能源建筑一体化潜在的市场装机容量约 10×108kW 左右,可见这个市场非常大。
5.5政府施以必要“援手”
政府应该拯救光伏行业,维持中国光伏产业的国际地位,不能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使其受挫。 我国太阳能产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维持领先地位是使我国在新能源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 再者,某些龙头光伏企业已经存在“大而不倒”的问题,光伏产业的兴衰已经影响到银行贷款、当地就业、地方税收等方方面面。 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 必将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受损、失业增加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不过,“救市”不是救企业,而是救行业。 政府应该在光伏企业整合过程中,尽量把手从企业当中抽出来,将企业的优胜劣汰交给市场决定,只是加强行业指导即可。 2012 年 12 月 19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要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扩大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产业重组、降低发电成本的思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另外,政策支持和补贴需要用在产业链的两端,即研发和终端利用环节,把设备制造留给市场。
6光伏产业中长期发展策略建议。
6.1加强技术创新能力。
危机本身也是机遇,面对当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困境,光伏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通过技术取暖来度过寒冬。 光伏发电技术包括光伏电池材料、光电转化效率、光伏电池生产装备、光伏系统集成和建设,以及以光伏发电系统为主的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等等。 目前这些技术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全球的差距并不很大,但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 要使我国光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光伏发电技术的研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首先,要加大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力度。 一方面要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光伏产业从材料到系统全产业链的技术提升和创新,实现高端制造设备的国产化以及应用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主要辅助材料领域的技术引进、吸收和消化能力,巩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建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其次,发展下一代以薄膜技术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也许才是光伏企业提升技术实力的关键。
在这一领域我们与国外的起点差不多,技术上并没有多大差距,国内企业近年来在这方面已经有所突破。 比如汉能控股集团,近年来持续加大在薄膜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电池核心技术。 目前汉能的薄膜电池光电转化率可以达到 10%,成本也低于晶硅电池。 2012 年汉能薄膜电池的生产能力将达到 300×104kW,成为全球产能第一的硅基薄膜电池生产商。
6.2加快电力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电力管理体制以电网全部收购各类电站的发电量,并为所有用户提供供电服务的单一购买者和单一服务者为特征, 电网企业集购电、输电、配电、售电为一体,以扩大售电市场、增加售电收入为主要目标,对于任何影响其售电量和收益的行为都会有天然的抵触情绪。 受电力管理体制的制约,分布式光伏发电很难得到规模化应用。
要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就要改革现行电力管理体制,建立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机制,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体制保障。
① 要实现输电和供电的分离, 开放用户端电力市场,把电网企业转变为提供输电服务的专门公司,以输送的电量多少作为盈利的基础。
② 要把电力调度从电网运营中分离出来,独立运营。 要改善电力调度和管理办法,实现公开的电力调度制度。 加大对电网公平接入的监管,保证各类投资者无歧视地使用电网设施,形成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 尽早在全国推广节能发电调度,保证和落实新能源发电优先收购。
③ 要改革当前的电价制度, 做好电价改革的顶层设计,电力输送实行独立的电价和核算。
④ 建设灵活、开放、安全的智能电网。 在完成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前,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全面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办法,优先并全额调度光伏发电上网。适时修订《电力法》,取消“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的规定,为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排除法律障碍。
6.3转变政府补贴方式。
光伏发电与常规电力相比经济性较差,目前尚缺乏市场竞争力,补贴规模决定着发展规模。 要通过优化资金使用,以有限的补贴带动尽可能多的光伏发电,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竞争机制,促进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最终达到可以与常规电力相竞争的水平。
近年来推动的“金太阳工程”就是以投资补贴的方式支持用户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应尽快调整新能源产业政策,把政策重点由过去的扶持产业转到培育与扩大国内新能源市场方面,促进新能源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均衡发展。
① 改变补贴方式,放大带动效应。 将光伏发电补贴方式从补贴装机改为补贴发电量,从补贴发电端改为补贴用户端。 补贴发电量可避免虚报装机、以次充好,补贴用户端相当于降低了部分销售电价水平,可比补贴发电端效率提高数倍。
② 统筹集中使用光伏补贴资金。 统一使用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中的光伏补贴、财政资金中用于“金太阳工程”和“屋顶光伏计划”的资金,一年可以达到近 300 亿元。 这些资金如完全用于售电端补贴,按 0.2~0.3 元/(kW·h)补贴计算,每年可补贴光伏发电量 1200×108kW·h (2011 年全国光伏发电量约 20×108kW·h),相应装机 1.2×108kW, 是现有光伏装机的 40 倍,可有效释放现有光伏产能。
③ 通过招标竞争降低光伏补贴成本。 光伏补贴是公共财政资金,为达到补贴效益最大化,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对光伏发电的业主进行补贴招标,选择最低补贴的企业中标。 这一措施有利于通过竞争淘汰光伏产业中的落后产能,同时西部地区由于单位电量补贴较高将难以中标,可以鼓励距离电力负荷较近的地区发展光伏发电[11]。
6.4加快建设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解决新能源“产能过剩”,仅仅通过加速退出和限制进入模式并不能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 在优化新能源自身市场结构的同时,要注意消除新能源产业与发电和电网的体制性冲突,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由宏观调控和追求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协调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新能源产业的“散、乱、低”问题。 这就要求各管理部门、各级政府之间要形成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规范、创新发展的合力;同时从有利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出发,明确哪些环节要补贴和扶持,哪些环节要调节和控制[12]。
要加快建设完善我国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将相对成熟的企业标准转化为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 尽快实施新能源产品和装备的质量认证制度,优先支持那些符合标准的产品和企业,加快淘汰不符合标准的产能和企业,通过加强标准管理,强化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和作用。 加强对行业产销形势的监测、分析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信息发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抑制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同时,要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重复建设的深层次矛盾。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sProgramme Annual Report (2011)[EB/OL].www.iea-pvps.org.
[2] China′s solar policy :subsidies ,manufacturing overcapacity &opportunities[EB/OL].http://solar.gwu.edu/Research/ChinaSolar -Policy_BayaKallozRobins.pdf.
[3] LEWIS J.The Chinese solar photovoltaic industry:Structure,policysuppor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R].2011.
[4] U.S. solar energy trade assessment 2011:Trade flows and domesticcontent for solar energy -related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eUnited States[EB/OL].h ttp : / / www . seia . org / sites / default / file s /resources/GTM -SEIA% 20U% 20S% 20% 20Solar% 20Energy%20Trade%20Balance%202011.pdf.
[5] 郝凤霞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市场驱动效应 [J]. 重庆社会科学,2011(2):55-56.
[6] 蒙丹 . 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低端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J]. 经济纵横,2010(5):38-39.
[7] 史立山 . 光伏发电是最有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 [N]. 经济参考报,2012-06-11.
[8] Solar generation 6:Solar photovoltaic electricity empowering thew orld[EB/OL].http: / / www . greenpeace . org / international / Global /i nternational/publications/climate/2011 /Final% 20So larGenera tion%20VI%20full%20report%20lr.pdf.
[9] SEMI PV Group ,SEMI 中国光伏顾问委员会 ,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CPIA)。2012 中 国光 伏产业发展报告[EB/OL].http://www.semi.org.cn/img/pdf/pvwhitepaper.pdf.
[10] China′s solar industry and the U.S. anti-dumping/anti-subsidytrade case[EB/OL].http://www.chinaglobaltrade.com/sites/default/files/china-global-trade-solar-manufacturing_may2012_0.pdf.
[11] 范必 , 高虎 . 启动国内市场促使光伏产业摆脱困境 [J]. 中国能源,2012,34(10):6-7.
[12] 史丹 . 我国新 能源产能过剩的 原因 与解 决途径 [ J] . 中国能源,2012,3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