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摘要:随着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各大城市的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分析了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成都发展创意产业应该注重城市个性、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等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成都创意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创意产业的概念、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并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随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其他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有关创意产业的新观点。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创意产业的真正内涵,学术界还有不少争论。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的带头城市上海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提供广泛就业机会并创造财富的产业,具体指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
成都目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创意产业的概念,但在《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提出目前重点发展四大行业:传媒业、文博旅游业、演艺与艺术业、创意设计业。以此看出,成都目前对“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未作明确界定。
笔者认为,“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创意产业是在传统的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呈现与传统文化产业不同的新的产业形态,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产品中的创造性得以独立出来并创造财富,形成了以创意理念、创造性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因此,创意产业不应该局限于文化产业领域,而应将制造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也划归于创意产业。即创意产业应包括文化艺术创意、数字高科技创意、工业技术设计创意,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创意经济创始人约翰·霍金斯曾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价值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在英国、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凸显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英国。作为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英国,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至2000年,英国大约有12.2万个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公司,约占企业总数的7.6%,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位居各产业之首。目前,英国的创意工业政策是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
2.美国。创意产业在美国发展迅速,美国将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美国是全球版权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其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美国的影视业和软件业也发展迅速,在国际市场中优势明显。2002年,美国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2540美元,约占到全国GDP的11.97%。据2007年初统计,纽约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已近30万人,创意经济从业人员平均年薪也要比其他产业高出2万美元。
3.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在亚洲是创意产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国家。目前有60%以上的日本动漫作品中在全球播放,在欧洲播放的日本动漫甚至达到80%以上。日本以动漫、游戏等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日本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2010年,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举措,把文化产业定为重要突破口,促进产业出口。
4.韩国。韩国是亚洲各国家中较早认识文化创意产业有巨大经济收益的国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使韩国政府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将创意产业纳入政府主持发展计划。1998-2002年间,由韩国政府推动的工业设计振兴计划不仅提高了设计师的创新能力,使韩国设计的质量进一步提升,而且在此期间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增长了25%。
(三)我国发达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香港于21世纪初开始研究创意产业,香港贸发局于2002年9月公布了首份《香港的创意产业》研究报告。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员工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的3.7%,创意产业已成为香港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2005年创意产业思潮开始影响我国各大城市。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创意产业”写入其中,开始真正重视和认同这一新生事物。近年来,创意产业在一些大城市迅速崛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纷纷建立了创意产业集聚区,并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发展引擎,形成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
1.北京。北京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至2007年,北京市创意产业资产总计7260.8亿元,全年实现收入4601.6亿元,比2004年增长86.5%。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北京创意产业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初步核算,2009年创意产业占GDP比重为12.6%,现价增速达11.2%,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目前,北京创意产业经济增加值已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成为新时期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产业。
2.上海。上海是我国内地最早发展创意产业并且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2006年,上海发布了国内首个城市创意指数———上海创意指数,为研究和推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工具,形成了创意产业的上海研究范式。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总体实力最大、产业形态相对成熟的城市之一。据统计,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总值达756.84亿元,占全市GDP的7.5%。至2006年年底,上海已打造出75个创意产业园区,吸引各类创意类企业集聚。
截至2008年年底,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达1048亿元,年均增幅20%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66%,创意产业正成为上海经济增长中引人瞩目的亮点。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到2015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100亿元,将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左右。
3.杭州。据测算,2008年杭州的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为579.86亿元,增长17.6%,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2009年杭州市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42.43亿元,增长15.0%,高于全市GDP增速5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6%,居十大门类现代服务业之首。
2008年,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截至2009年底,杭州市创意产业新兴园区规划总建筑面积已达到130万平方米。
4.深圳。2004年,深圳市提出“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并提出构建“设计之都”的目标。2008年11月19日,深圳正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短短几年,深圳市创意产业快速发展,2002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量规模约5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2.5%,到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531.3亿元,占全市GDP的6.5%。目前深圳正致力于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第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概述。
2006年,成都市政府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数字娱乐业作为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措施。在《2007年成都市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抓紧建设国家级的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传媒集团快速发展,尽快形成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文化企业,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2007年成为了成都的“创意文化年”,成都创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至2008年,成都市创意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595.6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3.4%,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已超过全市经济增速。
2009年底《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O9—2012)》将近期目标定为将成都在3年内打造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
从2006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09年底《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成都市各级政府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力度逐渐加大。在《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推出加强统筹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产业政策、培养引进人才、完善统计体系、编制专项规划等7大保障措施,优化文化产业发展软环境,为成都打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创造了条件。
二、成都创意产业的困境与问题。
虽然当前成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创意产业园区也呈现一片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阻碍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如何理性看待这些问题并及时解决,将决定着成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前途。
(一)缺乏创意氛围,市场需求不成熟。
创意经济属于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是创新和研发领域中的一种经济类型,因此,同其他所有创新性产业一样,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优良的创意氛围。
成都家具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新都、崇州等为主产区的家具产业集群,年产值近300亿元,已成为全国第三大家具生产基地。成都拥有2000多个本地家具品牌,但大多数成都人在购买家具时不会关注“成都造”的品牌,因为与沿海地区相比,成都家具在技术创新、艺术设计、产品研发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成都的家具业设计互相抄袭,产品多拷贝香港和欧美,或左抄右改,重制造轻设计的风气经久不散。2009年掌上明珠“质量门”事件让企业终于认识到了产品研发和设计的重要,2009年末掌上明珠以数十万年薪聘请设计总监并吸引了数千名专业人才求职。目前,成都的家具行业已经意识到了家具行业未来应该重视创新、研发,应用创意、用文化去增加家具行业的附加值。
据统计,目前成都几万家工业企业中,只有三家工业设计公司,十几个设计人员,还年年亏损。许多工业企业创新意识淡薄、设计能力较弱,以模仿改良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亦不重视创意设计,忽略了创意设计带来产品的高附加值。
创意源于需求,当前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需求不成熟,制造业、消费者没有足够的创意需求,这就抑制了创意的源泉。因此需要政府、媒体加以引导,引导制造产业的创意需求,鼓励制造产业与创意设计对接,让创意设计真正的成果化、产业化,而不再是“曲高和寡”,让创意产业在优良的创意氛围尽快地茁壮成长。
(二)缺乏个性、特色,创意产业严重同质化。
当前成都的动漫游戏发展迅猛,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目前成都有游戏动漫开发、营运和专业人才培养等企业210余家,相关从业人员约3万人。2009年成都数字游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占国内产业总量超过10%,同比增长120%,为成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优势。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成都的动漫企业虽然数量多,从业人员也多,但由于缺乏原创,大量模仿日本,照搬、抄袭现象严重,产量急剧提高,但创造不了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多是在为别人加工,作为世界动漫“加工厂”,与欧美日韩的动漫游戏设计相比,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
因此,如何在创意产业中凸显成都的个性,结合成都的城市特色,形成品牌,以个性的原创,形成自身的产业链和规模效益,是当前成都发展创意产业的一个障碍。
(三)创意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行业间协调配合的平台。
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成都也对创意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购买天府软件园办公用房按基准价出让,整层购买优惠5%,整栋购买优惠10%,租用天府软件园办公用房享受房租补贴。”“入驻天府软件园的软件企业,免费使用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免费获得基础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此外,软件企业出口除享受国家的外贸出口优惠政策外,同时享受高新区的出口补贴政策。并且对相关申报项目有无偿资助或者贷款贴息,对高级人才的引进也有专门的奖励办法。
这些优惠政策也起到了不少作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新区为载体的数字游戏动漫产业集中发展区。但是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例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较弱,没有完善的政策体系等。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基础智力成果,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创意一经公开后就可能成为人们轻易地复制、抄袭的对象,原创者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保护,创意产业也就丧失其蓬勃的生命力。
同时,创意产业种类繁多,与众多的行业之间联系错综复杂,产业的新模式层出不穷,对各行各业的渗透越来越深,如果不同行业的主管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就不利于创意产业的资源整合,无法形成完善的创意产业链,无法带动周边产品开发。而当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虽然对创意产业不同行业及不同类型的创意作品或产品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法律上不够完善,不够合理,未能够根据创意产业链分别制定创造、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缺乏知识产权研发、转让的政策体系,缺乏知识产权交易的商务平台,导致创意产业的发展步入瓶颈。
(四)创意领军人才稀缺,结构不平衡,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不够成熟。
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其主要构成元素是创意个体的智慧、才华和创新精神,因此,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统计资料显示,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我国创意人才不足就业人口的千分之一,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目前,高端创意人才的稀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创意产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成都创意产业人才的总量虽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但创意高端人才稀缺,人才结构失衡,缺乏将创意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制约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与北京、上海、深圳的创意人才吸引政策相比,成都在工作环境、发展机遇和待遇方面的吸引力均存在差距,成都人才引进政策的不够成熟使北京上海集中了中国优秀的创意人才,而成都的创意产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整体实力不强。
其次,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存在培养模式陈旧,培养渠道单一等问题。目前,虽然成都已有几所大专院校在进行创意人才的培养,但在中规中矩、因循守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是无法培育出来创意人才所需要的头脑灵活、异想天开和特立独行的。
此外,由于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的急增,当前从业者以设计、策划编辑等单一人才为多,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又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复合型人才则严重缺失。因此,仅仅依靠大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可能满足创意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应大力开展创意人才的职业培训,由相关企业以及培训机构联手开展职业培训,将学位和证书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多渠道、多种类培养创意人才。
三、成都发展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融入成都城市个性特色,发展成都特色的创业产业。
城市个性主要是强调不同的城市之间应像不同的人一样具备自身独有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能为人感知的客观存在的个别特性。城市个性是和这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密不可分的。具有灿烂悠久的天府文明的成都,浓缩了千年的人文历史,同时,成都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汲取、浓缩了几千年的道家养生之精华,形成了具有多元的文化气质,各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和谐共存、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城市个性。因此,成都发展创意产业应注重城市个性的发掘,发展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意产业。
1.立足传统历史,发展成都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及数字媒体、动漫游戏、影视演艺等产业成都拥有金沙遗址、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墓葬等古蜀文明遗址,可以从传统华夏文明中汲取灵感,开发具有浓郁成都特色的古蜀文化旅游。目前,成都对金沙遗址、宽窄巷子、锦里的旅游开发是比较成功的,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应以古蜀文明为特色进一步开发与之相关的影视演艺。而且可以依托成都动漫制作技术优势,开发带有古蜀文明特色的动漫原创作品以及衍生产品体系,同时与媒体机构合作,打造以区别于其他城市和国家的成都动漫品牌和企业品牌。
2.发扬“道”家休闲文化,发展休闲特色的旅游、数字娱乐、演艺艺术、创意设计等创意产业美国权威人士预测,休闲经济将成为全球的下一次经济浪潮,休闲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美国休闲学专家杰弗瑞·戈比曾说,艺术家是典型的工作与休闲合一。成都是目前中国发育比较成熟的休闲城市,其最大的优点是不仅把传统的“道”家休闲文化继承下来,而且结合现代化的脚步,给休闲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道家思想不仅注重身体、物质的生活质量,同时注重人性的自由,心灵、情感不受束缚。这种“道”家休闲文化环境最适合艺术家、创作者静心思考,以提出有创意的新设计和有创意的新想法。
因此,今后成都发展创意产业应该贯彻“在休闲中创造,在创造中休闲”的理念,将“道”家休闲文化与创意产业巧妙结合在一起,发展休闲创意旅游、数字娱乐、演艺艺术及创意设计等具有休闲特色的创意产业,为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使成都成为“休闲创意之都”。
3.融合各地的创意智慧,凸显包容的城市个性,使成都的创意产业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活力成都文化是移民文化,最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融合”的氛围,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包容性极强。据统计,四川历史上约有9次较大的移民迁入活动。这些移民把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各地的文化“移植”到了成都平原,并且互相兼容,乐于探索、创新,形成了成都开放兼容的移民文化。
因此,成都应大力发扬“包容”这一城市精神,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而且融合各地的创意智慧,用开放的心态吸收来自先进地区的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使成都的创意产业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二)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打造完善的创意产业链。
从世界各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各国政府均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了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当前成都市创意产业链很不完善,研发设计与生产、销售之间联系不紧密,这就要求有相关组织机构来担当中介,为产业发展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隔阂。
1.由政府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专职负责创意产业政策的落实首先,可以由政府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创意产业政策的咨询、管理服务,涵盖所有的创意产业领域,从而实现创意产业管理上的高度统一,形成专业服务网络,为创意产业的研发设计、展示推广、销售交易、融资担保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使成都的创意产业规模化,经济化。
其次,政府可以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检索,避免侵权和重复创作,促进创意交流,并且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及时反馈并完善相关制度,强化企业与个人的知识产权意识。
再次,政府可以建立创意产业商务交易平台,为创意设计找到出口,为工业企业的产业升级奠定基础,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的互动与对接,搭建创意产业的研发设计环节与生产制造环节的桥梁。以前,中小企业为避风险不愿花费过多的资金自行研发设计,通过搭建创意商务交易平台,不仅激发企业的创意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引导和鼓励创意作品和创意个体在市场中获得最大的回报,及时转化为商业资本,带来经济效益,使创意设计不再“曲高和寡”,激发个体的创意激情。
在这个方面,宁波市做得很有特色。宁波市鄞州区企业百事灵政策咨询中心网站中开设的“工业设计市场”,专门针对创意产业的设计与生产制造的对接搭建桥梁,对研发出来的成果加以推广和应用,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另外,政府应建立创意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融通资金提供渠道和担保,降低融资成本费用,为创意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
2.采用多渠道模式,鼓励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创意产业链环节第一,可以由政府出台鼓励优惠政策,依托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由政府投资,吸引社会的资本设立各种创意创新基金,为创意产业链的畅通提供配套服务的平台。当前,成都市可以依托创意产业园区,由政府部门集中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意产业的研发设计、展示推广、销售交易、融资担保提供综合服务。
第二,作为西部金融中心的成都应该依托国际化的金融环境拓展创意企业的融资渠道,探索新形式的贷款业务,为创意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第三,还可以发挥传媒的作用,创办创意杂志,组织策划“创意设计”大赛,设立创意奖项,不仅鼓励原创,还可以发现、培养、选拔、评价创意人才,吸引创意高端人才的入驻,更可以引导创意消费,推动创意需求,打造成熟的创意消费市场。
(三)建立健全的知识保护法律体系及组织管理体系。
创意产业具有鲜明的知识产权性,创意产业中的核心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覆盖了设计、文艺、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诸多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的领域。发展创意产业必须首先建立起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
1.加强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
首先,针对新形势下创意产业的特点,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展开系统研究,并根据成都市创意产业的特点考虑制定比较完善的地方性法规或指导意见,尽快弥补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真空地带”,如广告、电子游戏、动漫设计等,为成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应围绕创意产业链的各环节,系统制定研发、保护、利用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尤其是创意研发阶段,参与者的参与及组织较分散,知识产权的侵权发生频繁,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较弱,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规和措施,将会极大地打击创作者个人的积极性。因此,应该综合考虑创意产业链研发阶段鼓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以由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研发阶段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以促进创作者的创新观念,强化创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强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专业化的组织和监管。
应针对当前知识产权多头管理的现状,尽快实施统一的管理,将创意产业相关的专利、商标、版权等合为一体,提高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效率。同时,完善知识产权的执法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切实保护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
3.树立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要加大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加强企业自身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促进企业和个人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的法律纠纷和争端。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共享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对企业和个人的创意进行鼓励和保护,保障创意企业获得充分的利润,提升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四)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意产业开发、经营和管理人才。
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于兼具优质智慧资源,其核心部分则是人才资源。成都已经有了人才培训和引进政策,例如对新引进的知名软件教育机构,在场地方面提供便利;对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机构和组织给予奖励;对软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给予奖励等,但无论是人才引进机制和培训的鼓励政策均不够完善。因此,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和开发创意开发人才、创意经营人才以及创意产业管理人才。
1.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创意人才。
首先,应该由市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全面的调查研究,从创意产业链的角度分别确定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人才规格,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加大人才引进政策力度,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和待遇,为创意人才搭建起多样性、包容性的发展平台。当前,创意人才的稀缺导致了国内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创造型人才的抢夺非常激烈,甚至陷入了互挖墙脚的恶性循环。成都可以依托休闲的文化环境,通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引进方式,集聚各类创意人才。
2.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专业界限,培养复合型创意人才。
首先,政府提供平台,加强和促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培训组织之间的联系、协同和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高等院校自身资源,发挥科研机构的优势,利用企业的实验场所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衔接培训,不仅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意产业人才,而且使各种领域的人才有机会接受高效的相关培训,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其次,从创意产业链的角度分别制定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战略,明确产业链各环节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创意产业最缺两类人才:一是创作人才;二是将创意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人才,即经营、管理人才。由于我国目前对创意经济的研究缺乏系统的认识,对创意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传媒等学科体系,将创意人才的培养理解为技能操作型人才培养,形成大量的毕业生求职受挫,创意人才严重缺失。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只有打破学科壁垒,打破专业界限,培养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型高端创意人才。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开设创意产业相关的经营管理专业,专门培养创意产业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的高层次人才,以适应创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人才需求,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总之,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有着良好的势头,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难免在发展中出现各种困难,能够及早地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必将使成都创意产业早日突破瓶颈,形成完整的创意产业链,带动周边产品开发,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2]胥悦红,段晓斌。创意产业链的构建探析[J].商业时代,2010(4)。
[3]程正中。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企业活力,2008(1)。
[4]叶取源等。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6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5]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谢耘耕。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J].西部论丛,2010(1)。
[7]张费微。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前言,2010(4)。
[8]郑丹华。成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城市个性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