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思考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摘 要: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效率低下的现状,文章剖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新思路,调动学生对外语的积极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师亟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现代英语教学;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现代化手段

  1. 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到它。在科技界,英语也是国际性语言。

  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联互联网的普及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现代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拥有掌握更多知识的神兵利器,犹如给盲人带来了光明,给残疾人送去了轮椅。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2.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育

  实施课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题材涉及面广,不仅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急救、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正好反映了课程和教学这个问题。

  (一)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

  为什么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设置课程呢?课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说,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是精神客体,学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会现象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客体去认识世界。所以说,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由于主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掌握客体的结果,所以客体就有促进主体发展的功能,并且客体的性质决定着主体发展的性质。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转引自张献臣,2007:2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主体人才的要求不同,这就必然要对我们的教材实施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学之前要先把这些内容了解地透彻。[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二)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刘硕,2003:1)

  教学工作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近几十年的研究,特别是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皮亚杰的活动学说,更揭示了知识与发展之间联系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进一步说明:课程主要是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对知识展开教学工作的结果。教学工作不是别的,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种种“加工”的工作。

  客观知识究竟要怎样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呢?把定理,公式等等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由教师领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构主体的学习活动。

  首先,将知识打开。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知识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的拿来,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

  例如,应尽量在日常教学中设法给学生创造交际情景,便于学生在口头上和笔头上运用所学的语言。交际情景的创设在对话课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J. S. Bruner )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进入感官进行选择,转化,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 利用视听效果增强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课文中的许多情景(如地震等)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或体验,而文字的抽象描述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让学生观看地震资料片段,学生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体验“quake”和“shake”等词的意义,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cut off”和“fall down”等词组用法。
  
  2. 利用声像效果拓宽学生的交际领域

  教师可以利用录像机等设备给学生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有机会相互交流。例如在SEFC BOOK 1A UNIT 6 GOOD MANNERS课时,就可以给学生观看有关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及其他礼仪和我们国家相关的录像,让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其次,将还原,展开,重演,再现……的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简化。

  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原原本本地照搬或复制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展开和简化,特别是简化有两种水平和形式,即物质的水平和形式,言语的水平和形式,以及多种过渡的形式。情境教学告诉我们,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和言语描绘。通常理科教学中采用的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方法,则是提出课题,提供一定的结构性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操作,或表演,或实验、报告、评价。其中,物质水平和形式占主导,也包括语言及多种过渡形式。按照加里培林的研究,内化的一般规律先是通过对实物的操作进行具体动作思维,同时用言语来表述,进而脱离直观,借助表象进行思维,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号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再次,知识内化的真正完成,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进行外化过程,即把此前领会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展开,呈现出来,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就是练习、实习、实验、操作、问答、考试等过程。

  3 . 外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等对外语学习的效果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将素质教育理论引入外语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的一大课题。外语学习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

  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还是应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上?这就涉及到教育思想要如何转变的问题了。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外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性格的学习者。

  4.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中小学教师。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工作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怎样去教,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去推敲,去思考。要注重研究,注重分析,注重不断地兴利去弊,推陈出新,注重不断地改革,改善它。

  那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确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2)其次,可以根据英语新课标的理念,将3P模式发展为5P模式: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 ion(呈现)、Prac t i ce(练习)、Product ion(运用)和Progress(评价)。
  
  ● 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启后,导入新话题或新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启发想象或预测等。新编英语教材中基本上都有“Warming up”环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逐步导入新内容的学习,比如复习、预测、讨论、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等。

  ● 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不同的语境来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比如用实物、动作、图画、简笔画、英语解释、汉语解释等。

  ● Practice的功能是对新语言知识的操练(drills)和练习(practice)。这种练习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它包括从非交际性语言活动到有意义的(meaningful)各种练习,再到各种具有一定交际性(communicative)的语言活动。

  ● Production的功能是真实运用语言。这一步的功能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比Practice更高。语言活动通常是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具有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目的,要求学生运用真实而自然的语言,达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主要活动形式通常是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real tasks)或项目(projects)等。

  ● Progress的功能是检测和巩固。通过小结和检查等评价方式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刘道义,2006:123-125)。

  新教材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体学生”是量,“全面发展”是质。质和量要一起抓,一个不能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过程要经过“要我学—我要学—我能学”的阶段。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变成独立学习,更关注学习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多用鼓励性话语,多给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少用命令式的语言,多用建议性语言。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等. 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2]刘硕.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1.

  [3]张献臣. 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J]. 人教期刊,2007(4):23.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代写价格 | 常见问题 CopyRight@2008 - 2022 左翼论文中心 本站所有的文章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文章,属于免费文章,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毕业论文写作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写作 定制论文 硕士论文指导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 如何写论文 本科专科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网 毕业论文写作 文章写作 医学职称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 定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