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36-01
一、黄梅戏的发展
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逐渐涌现出多样化领域,使得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受到了严重冲击。黄梅戏传统空间逐渐饱和,有关学者逐渐将目光投向一些艺术元素,将传统与现代戏曲相融合,继而实现创新发展。对此,不同学者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一切创新提高都要历经困难,例如,西方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也是困难重重,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在创新中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怎样将黄梅戏推向一条发展道路,成为当代人们深思的问题。
黄梅戏发展的第一步就是继承,回顾黄梅戏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草台时期。黄梅戏源于清朝后期,是江西、湖北、安徽交界处黄梅县的地方小戏,其中一支随后发展至安庆市,当时被叫做“怀调”。随后,江西的采茶调,安徽凤阳调、青阳腔等融合成为地方演出三小戏,即生、旦、丑构成完整的艺术本戏。
(二)城市舞台时期。黄梅戏开始从地方小戏逐渐趋向专业化。在这一过程中,黄梅戏已经有了多种剧目,音乐也是从三打七唱走向胡琴伴奏,走向音乐。
(三)媒体宣传时期。在这一时期,黄梅戏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例如,《天仙配》《牛郎织女》等作品经过媒体的宣传,进一步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受到了群众青睐。当时的黄梅戏有剧场演出、全国巡回演出、电视传播等形式,逐渐走向创新发展道路。笔者认为,黄梅戏的精神实质为音乐灵魂、继承与发展是重要方向。
二、黄梅戏音乐传承与音乐改革
新时代下,衍生出了众多传统艺术。封建统治阶层对地方艺术的阻碍与影响,使得黄梅戏曾一度“不能登大雅之堂”,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不同声调样式反复拼凑,音乐领域走向受阻,逐渐满足不了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精神需求。对此,笔者以声腔音乐为例进行分析,第一,了解黄梅戏声腔音乐根本。黄梅戏最初被称为黄梅调,分为主调、花调、三调。主调是黄梅戏中最有戏剧表现力的腔调,以板腔体为音乐要素组成。花调则是民歌曲牌形式。三调是上述两种声腔的融合体。如今,我国一些学者也在声腔音乐上进行了改革,取?了一些传统戏剧声调形式,效果明显,但是,针对声腔音乐的发展并没有较大影响。
剧中音乐在语言表现上是声腔音乐的重要内容,黄梅戏语言为安庆方言,语言与音乐形式有着直接联系,进而也体现出了黄梅戏的语言特点与风格。黄梅戏演唱者普遍认为,安庆黄梅戏方言较“土”,让人难以听懂,黄梅戏需要更通俗一些的语言,这样才有助于发展。其实,黄梅戏之所以在安庆发展,自然有其道理所在,若所有戏剧都变为普通话,岂不是与流行音乐趋同,缺少特点所在。笔者认为,黄梅戏的继承与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语言特点,温婉、细腻的语言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如何能够让黄梅戏声腔音乐在统一中继承、在多样化风格中发展,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黄梅戏想要实现继承与发展,其一,在传统条件下融入现代音乐形式。不同的传统音乐特点,其实质就是现代信仰和精神。其二,内容的扩展。例如,平词4/4节奏,可以考虑使用8/6、8/12节奏形式。板式的丰富体现着内容的多样化,花腔则表现着角色的心理表现,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长此以往,人们早已厌烦,对此,可以考虑融入一些创新元素,增加欢快、热烈音乐板式使黄梅戏声腔更具有生命活力。其三,人才的培养。黄梅戏发展主要在于声腔与人才的培养。黄梅戏谱曲人才资源紧张,进而制约着剧种的进步。现阶段,我国培养黄梅戏谱曲人才的院校少之又少,并且该音乐谱曲不同于其他音乐谱曲,关键在于创新。例如,《女驸马》之所以能够成为黄梅戏代表作,被人们熟知,其主要在于白林老师的创新。黄梅戏谱曲人才要具有多种专业学科知识,包括历史、政治、文学、音乐等。因此,人才的培养是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结语
黄梅戏能够在众多传统戏曲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其声腔特点。目前,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是不稳定的,因此,还需要一些学者、音乐人深入思考,在创新中继承与发展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