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意与表现看当代公共艺术设计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公共艺术泛指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文化历史公众认同感。公共开放性、艺术审美性及公共服务与认同性是公共艺术的显著特征。从古至今,人类每一次生产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势必影响到人类对社会与环境的改造,但无论远古的部落村寨还是当代钢铁混凝土的丛林,人们对生存空间的艺术美化、质量优化似乎从来就没有休止过,公共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利用总是与自然生态、地理地貌、人种特质、历史文脉、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创意与表现形式。
1 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的类型与特征
公共空间的定义较为宽泛,较多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真实三维空间特征的实体空间。比例尺度是构成实体空间概念的重要因素,着重指长、宽及纵深量度,它具有明确的物理空间规定性。依据安切雷斯?施耐德等人的理论,公共空间包含了物理的公共空间、社会的公共空间、象征性的公共空间几个不同层次,这一研究结论其实也显示出公共空间的几种属性,无论何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均可以包含这三个层次或属性中的一个或几个。施耐德等人的理论使得公共空间的类型划分有了横向与纵向的综合,在分析具体实例时可以找到某个“交集”,物理的公共空间侧重空间比例尺度与材料质感;社会的公共空间则是强调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公共空间内在的规范性和各种综合的社会关系,具有一定所属性涵义;象征性空间更突出纪念性质和地方情结与氛围特征,往往有一定历史时期内大众“集体记忆”的参与。
公共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往往具有多重复合属性与涵义。其分类可以从作品存放的时间空间、从作品的表现内容、从作品的制作与表现形式及材质等角度进行。其存在形式从时间角度来看可以是永久性的、阶段性的或是临时性的;从空间角度可以是室外的、室内的、室内外结合的;其表现内容可以突出历史文脉、民俗传统的叙事感,也可以赞颂讴歌人类美好的精神向往,还可以表现地域时代特征及当代生活等等;其艺术手法可以是具象的、抽象的、意象的、写实的、调侃的、综合的等;其制作形式可以是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综合材料、声光电及数码多媒体等类型;其材质主要包括石材、金属、木材、塑料、琉璃、纺织品、玻璃钢、混凝土等方面。
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密不可分,无论用什么形式与材料表达,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是设计制作公共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优秀的公共艺术应该是雅俗共赏、充满人文情怀的。综上所述,公共艺术作品就具有了以下总体特征:公众意识与艺术个性相统一、大众审美与实用功能相结合、文化品味与精神导向相共存、材质美感与时空结构性相和谐、艺术作品与空间环境相映生辉。
2 当代公共艺术的设计创意与表现
设计创意是对已有元素的再次整合、创新意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的想法,是对传统与常规模式的突破。设计的灵魂就是创意,优秀的创意与表现应该涵盖以下几方面要素:
2.1 切合主题挖掘概念元素 主题的设计与确定是工作的开端,公共空间往往寓于整体城市规划中,其中的广场设计、纪念性场所的设计等本身就要求很强的主题性,例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装饰就通过写实手法讴歌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突出主题性意义、纪念性及象征性涵义是其首要目标。再如苏联的卫国战争胜利后,为纪念苏联人民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苏联建设了许多纪念性雕塑,其中雕塑家伏切基契领导完成的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牺牲战士的大型纪念碑群体,就以巨大的体量和恰当的布局征服了所有观众,其中的主像《祖国?母亲》高达52米,加上握抢战士的雕塑及周边的水池、绿地等环境,场景开阔、气势宏伟,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与难以磨灭的印象,此外的例子还有薇?伊?穆希娜的雕塑《工人与女庄员》等作品,鼓舞了人们的昂扬斗志。公共艺术设计实施于公共空间,公众参观、参与、使用的相对自由应不受约束,即主题的公众意识首先应该具备。公共艺术设计还应符合公众审美需求,顺应民众对主题与题材的意愿,在艺术个性与艺术共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公共艺术的存在形式也要与时俱进,将时代总体审美风尚融入作品中。
2.2 地域空间特征与人文精神要素 公共艺术空间是面向全社会公共、开放、自由、交互式的空间形式,纵观世界各国的公共艺术不难发现,公共艺术从主题到表现常常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俄罗斯境内不论是车站、码头还是地铁出入口、图书馆等地几乎随处可见的各种以俄罗斯的宗教、神话、民间传说以及民众生活为题材的壁画、浮雕等艺术作品,它们有的直接绘制,有的用马赛克进行拼贴或用大理石雕刻,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这些作品充分结合地理地貌特征、建筑环境等条件进行创作,体现了典型的地域与空间特征及深厚的历史文脉和人文气息,也弘扬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主旋律,再如:上海世博会中“植被繁茂”的美洲展区广场上展现了“热带丛林地带”的无穷魅力;为凸显海洋地域特点,抽象的海洋与岛屿的优美曲线构成了大洋洲展区广场的主要形态;欧洲的展区广场则提炼了“圣马可广场”的抽象造型元素,诠释者“欧洲大客厅”经典与当代美的融合。
2.3 视觉语言表达要素 艺术构思与设计离不开视觉元素的表达,而形式美法则就是设计艺术所遵循的一贯法则,一般来讲,形式美的要素主要包括:点、线、面、体、形态、色彩、结构、材质、肌理等诸多方面。这些要素有时突出一个方面,有时会共同协调于一件作品中,当代的街道艺术、公共家具设计、建筑周边合理利用抽象点、线、面形态的例子比比皆是。2012年,哈尔滨艺术家刘恒甫的“龙江有余”公共艺术作品就将抽象的点、线、面、体等视觉要素用红色的钢筋、钢板等材料表现了黑龙江十种名鱼形象,寓意了“黑龙江的原生态文化”与哈尔滨的城市精神。 2.4 材料及媒介要素 公共空间的材料及媒介使用是伴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代的公共艺术在创意、选材等方面就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对新媒材开发的辩证统一。材料与媒介选择始终会伴随公共艺术视觉表现而存在。
“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贝聿铭,这句话道出了建筑与社会、艺术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环境中的建筑及其周边景观的规划无不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在公共建筑艺术方面,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广场的透明金字塔就是融合了当代材料美学与古老经典结构的杰作。首先,卢浮宫褐色的古老外墙昭示着这座皇家宫殿辉煌的历史,而玻璃体的水晶质表面则映衬、反射出宫殿的悠久历史与沧桑,同时又表达了对这座古典建筑的深厚敬意。第二,玻璃金字塔材质的透明不会遮挡周围建筑的原貌,由于其高度、长度和宽度比例适合周围的空间条件,不比卢浮宫自身的高度及体量大,所以就丝毫没有影响原建筑本身,反而凸显了卢浮宫作为该环境主体的地位。入夜,灯光照明手段的融入,更使得卢浮宫及玻璃金字塔焕发出流光溢彩的魅力,材料、媒介与建筑环境结合得相得益彰。
2.5 新科技支持 当下的时代,数码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引领着视觉形式的革命,就公共艺术而言,声、光、电技术的融入与数码影像等新媒体艺术的崛起也不断刷新着受众的视野。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随风发出红光“幕墙”的瑞士馆、“魔方”变化的企业联合馆、从“流动的沙丘”到“海洋中升腾水母”的阿联酋馆、以及“飞碟”造型的世博文化中心等等展区,数码技术与灯光的塑造成就了他们绮丽美妙的千姿百态,拓宽了自然天光条件下展示的视觉界域,配合动态水体景观与雕塑完成了环境与空间的“生命再塑造”,传递城市的文化能量,加深城市在公众群体中的“城市意识”,延续美好的城市记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采用,使得以往影视作品的单向输入接受模式转向公众能够参与其中的双向模式成为可能,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环境与条件,使人们的感知“触角”在信息化平台上越走越远。
公共空间是人类生存与交流不可或缺的地带,在人类文明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代公共艺术对于公共环境的意义也早已不仅仅止于装饰、美化而已,它的创意、表现、完整呈现及公众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代城市与乡村的文明程度与文化艺术品位,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宗教信仰、历史故事、地域民俗与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