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一、经济转型的特征研究
经济结构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总是与经济结构转型相关的,并随之向前迈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目标模型、操作条件和方式,最终形成内地经济模式。中国的经济转型战略是逐渐递进的。它首先是推动经济改革后,再进行政治改革。或在经济改革中对应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二是开展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后,再推出所有制改革。三是所有制改革,非公有制先发展,再促进公有制的改革。
二、存在的问题
1.比例失衡,内需与出口之间步调不一致
最重要的是内需和出口之间的不平衡。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情况下,过去被视为中美国典范,那就是,中国的生产,美国消费,中国人来储蓄,美国人来花钱,这就很难维持。这种模式的原因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指责解决不了问题。要对这种关系做出有力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反对欧洲和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非常重要,但自卫主义是很大程度上超出中国的控制的。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经济增长方面,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中国不能说不重视内需经济,但依靠出口的经济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出口和内需之间,重心是前者。纵观出口导向型的其他经济体系不难发现,出口经济必须不断调整,如果及时调整不会发生的话,僵化的出口模式总是会在某个时间出现问题。
2.生产性投资和社会性投资之间的失衡
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最重要一方面就是生产性投资和社会性投资之间的严重失衡。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生产性投资。社会性投资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每况愈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住房、环保等等方面的社会投资严重不足。而这些是一个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l展的社会基础设施,每次经济危机总会导致生产性投资的激增和社会性投资的减少。
3.经济基础薄弱
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进行时,我们的国家已经从轻工业方面遭受严重的侵略,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从轻工业开始,然后通过资本积累,生产技术机构的不断改进,在重工业领域逐渐蔓延。因此,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调整非常难以执行。通过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的比较,在经济类型转换之前,俄罗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相对俄罗斯落后,俄罗斯的改革进程是转变工业化社会和城市化社会,中国的改革是在农业社会进行。增加了经济转型的难度。
4.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均衡
尽管中国从理论上说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现在调节着大部分中国的经济活动,但是在市场上活动的主角还是国有部门。不同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中国从未有过大规模私有化运动。一旦国有部门绝对占有市场,市场就不是一般的市场了。与非国有部门相比,国有企业更容易不按照市场的逻辑,如果国有部门继续与非国有竞争,垄断会越来越严重。
三、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1.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变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对结构变动的贡献度增大,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高。同时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促进全球化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在内外经济失衡与国际压力显著增大条件下,必须转变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重新建立国家竞争优势。
2.转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将最终依靠国内需求来吸引投资,中国国内的投资已经达到了顶峰,继续依靠投资只能导致资源的浪费。要靠需求拉动,就要增加人民收入,促进收入平衡,人们敢于消费,才能最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3.适度投资规模
适度就是在满足一定的经济增长需要的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总之,投资规模是一个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4.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经济进行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明显得到提高;反之,经济运行阻滞,经济效益下降。为了调整好产业结构,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及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来实现。
5.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管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可以采取市场和计划两种方法。然而,市场也有自身的缺陷。因此,政府应参与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中来,对财政进行科学分配和调节。
经济结构反映了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有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有政府过多干预影响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进行政府职能改革,并建立一种健康的经济秩序。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当中,经济结构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为此,市场主导部门与企业应不断调整,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