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引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①。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市场化改革,既没有成熟的理论支撑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借鉴,中国共产党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发展以及对西方经济学批判地吸收基础上,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性地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宝贵的理论创新和独特的实践经验。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总结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成就和经验,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马克主义政治经学的一次伟大创新发展,也是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一次超越。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经济基本原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述的是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一般原理,并没有直接阐述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的相关概念。但究其根源,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交换就是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正是由对商品经济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并不断拓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问题进行了接续探索。毛泽东作为第一代党的领导核心区分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他提出“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反复思考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充分借鉴、吸收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理论,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未讲过的,是适应中国发展实际和时代需求的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突破;江泽民、胡锦涛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使经济活动进一步向市场倾斜,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括经济新常态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

  (2)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超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谋求转型,绝大多数经济体都接受了“华盛顿共识”给出的市场化转型方案,采取“休克疗法”进行私有化转型,但遗憾的是成功者寥寥。市场化转型的失败不是市场化本身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休克疗法”过于激进,导致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保障性制度真空,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引发剧烈的经济波动和衰退。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方式,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看来不仅低效而且容易滋生寻租腐败行为,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访问中国时就曾向中国官员建议“要一刀砍掉老鼠的尾巴”。而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不仅没有辜负社会主义,而且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窠臼,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事实证明,相比于其他转型经济体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保持了发展的稳定,甚至在转型之前中国的经济波动还大于其他经济体。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党稳定性与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则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的实践证明,市场化转型改革不是唯一的模式,渐进式的改革能够在保持社会整体稳定的前提下释放经济活力。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概括为三个“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从探索确立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制度化过程,也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

  (1)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资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帮助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取得了20世纪60年代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等非凡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开始显现。邓小平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提出“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表现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在这样的立足点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从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这一阶段,市场调节经济的制度初步形成,通过在农村地区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产品市场放松价格管制、在国有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改革等举措,初步形成了在政府主导下市场调节经济的局面,实现了计划经济的突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正式开启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确立

  在经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1987年2月,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7],党的十三大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在此期间“价格双轨制”、“物价闯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实践使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逐步深化。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姓“资”姓“社”的争论成为了限制改革开放的要害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些论述冲破了以往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条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党中央在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勾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将“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各项改革举措的根本标准,明确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转轨并得到确立,自此中国经济也伴随着生产力的释放和制度的完善进入追赶提速阶段,中华民族开启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完善到制度化

  进入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了全新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改革、完善体制进行了改革部署,明确了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阶段,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资源配置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更加明确。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等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2010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领跑世界的基础条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赓续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改革开放基因,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从“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充分肯定了市场在微观生产分配组合的效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体现了政府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些转变是新时代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体现,充分显示了党始终根据经济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谋求发展的科学定位。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表明了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不再是谋求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巩固的制度。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验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建党百年来重要的发展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路径既区别于发达经济体的市场经济又与其他转型经济体的发展策略不同。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是人类共同的发展智慧。中国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奇迹,秘诀不在于市场化的本身,而应该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从前述的实践探索过程可以发现,坚持党对经济体制改革和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验。

  (1)党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

  市场调节经济的方式被称作“无形的手”,西方反复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说明了市场经济并非万能。近年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两只手的协同,中国的实践证明关键还要依靠党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

  首先中国共产党长期连续执政形成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得经济政策得以在实践中长期坚持,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邓小平同志指出“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历代领导人接续奋斗,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原则始终一以贯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作为执政党,党领导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制度化、长期化,形成了以党的代表大会总结发展规律、党的五中全会谋定五年规划的长期发展战略、党的三中全会研究中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党的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短期经济落地政策的政治环境。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这种稳定、制度化的政治环境稳定了市场各方的预期,保持了经济政策的持续性,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党的领导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作为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宏观层面能够高效调动要素资源,但在微观层面容易导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局。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被广泛接受,但市场调节经济本身存在着“市场失灵”和导致收入分配恶化等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中党的坚强领导则是纠偏市场失灵,构建社会经济发展应然与实然有机统一的重要力量。从最初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在经济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完善社会制度形成了当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

  (2)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方向

  “渐进式”改革和“休克疗法”是两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模式。主张“休克疗法”的经济学家,如杰弗里·萨克斯等提出发展中国家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减少政府干预对市场的扭曲,根据“华盛顿共识”快速建立起经济自由的环境,通过国企私有化、放开行政管制等措施对市场进行解绑,市场力量就会启动,自动完成结构调整、制度完善等目标。倾向“渐进式”改革的经济学家,如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林毅夫等认为,“休克疗法”过于激进,旧的体制破除后新的体制难以在短时间建立,只有循序渐进地将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采取用时间换取发展空间的方式边破边立,才能实现顺利的转型。

  选择“渐进式”改革还是“休克疗法”,中国共产党从未停留在理论和“本本”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地结合中国国情谋求发展之路。计划经济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建立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改革的前提。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选择了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由实验到全面铺开的渐进式改革路径。

  首先渐近式的改革有利于制度的平稳过渡,符合帕累托改进原则。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实质是旧制度消亡并向新制度变迁的过程。而制度作为规范市场主体的规则,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一种成文的规定,转型过程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始于对农村地区和私营经济的解绑,并且逐步扩大到价格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层面,这种由点到面的渐进式改革满足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的原则,不仅最大程度避免改革可能产生的政治风险,也符合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帕累托改进原则。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能够取得实践的成功,正是因为改革过程体现了强制性和诱致型制度变迁的辩证统一。非正式制度是指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正式制度可以由上而下强制变迁,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则需要逐步演进。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就存在着新的正式制度与原有非正式制度不相容的矛盾。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保证了新、旧制度间的稳定更替,边破边立的螺旋式上升不仅降低了改革的成本,也减少了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其次渐进式的改革有利于培育和壮大成熟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先放开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束缚再深入对国有企业改革,渐进式的改革有助于培育与市场化要求相一致的市场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人员管理、生产、销售决策都由政府统一调配,如若采用“休克疗法”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私有化,改革的结果可能如苏东经济体转型时期,大量国有企业倒闭或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因此,中国通过先放开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束缚,由这部分市场主体先发展起来,通过逐步建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环境,倒逼国有企业改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先后经历了扩大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等改革阶段。改革过程中通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公有制经济也逐步完成了减量提质的改革目标。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回望探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不仅被探索建立起来,而且被不断完善、制度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密码。步入“十四五”,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课题,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以及渐近式改革方式,对于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代写价格 | 常见问题 CopyRight@2008 - 2022 左翼论文中心 本站所有的文章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文章,属于免费文章,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毕业论文写作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写作 定制论文 硕士论文指导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 如何写论文 本科专科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网 毕业论文写作 文章写作 医学职称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 定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