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视野下“三严三实”的历史文化渊源研究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三严三实”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探索这一渊源意义重大而现实,本文将从中国哲学的角度阐释这一理念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思想。
一、“严”:修身立德的原则思想
荀卿云:“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艘病5玫酪猿种?,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1]同时又指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2]是故《礼记?中庸》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3],《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是以修身为本。”[4]在中国哲学看来,国家是关乎民族与人民生死存亡的重大器具事物,而执掌国家的“人主”就更是国泰民安的关键所在。因此,领导者的品性德行就成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所在。古代中国皇帝始终重视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以为万民百姓树立榜样,例如根据正史记载,最远可追溯至西周,朝廷设置太傅一职为天子的老师以教导其为人处世、修身立德,这一帝师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时至今日,在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问题。而习近平为总书记提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这既是为了坚持与时俱进、巩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时也是深刻借鉴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体现。即党员干部在加强党性修养、规范约束自身以及严谨慎重地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三个方面始终贯之以“严格”的态度和标准,而这一“三严”的理念却正是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立德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认同,因此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二、“实”:勤恳踏实的践行观念
《荀子?天论篇》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5]《荀子?劝学篇》曰:“故不积?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因此,对于客观存在的世界,我们为人处世、工作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与此同时,正如《礼记?中庸》所云:“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7]共产党员不仅要根据客观事实说话办事,更要在此基础上坚持原则、真诚忠实、勇于担当,以实干的态度和坦荡的胸襟去践行党的宗旨、落实党的党规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正是在充分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针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言行举动所提出的以“真实”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实践标准、要求。就像荀卿和孟子一样,中国哲学虽然在天地万物是义理之物还是客观之物上存在分歧,但在践行道德礼仪方面,中国哲学始终坚持踏实勤恳、真诚实干、大公无私的原则,即为人处世、说话办事不论是内心思想还是实践行动上都要至诚真实,都要推己及人、为成就他人以及其他事物而无私奉献,唯有如此,人生方能有所真正收获。历史上无论是秦帝国的建立还是唐太宗贞观盛世的开创,无不是在此实干风气的引导下达成的。习总书记提出的“三实”要求党员干部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同时又为人实在、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切实体现出这一理念中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三、结论:党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
“三严三实”的理念正是在着眼于加强党性修养、推动党员干部践行党规党章,进而促进党的建设的情况下而提出的。因此,其对优秀传统美德思想的参考吸取以及其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显著地证明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始终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这不仅是立足中国社会历史与国情实际的需要,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通过“三严三实”历史文化渊源的探索,我们可以说,“三严”理念要求我们结合党的宗旨原则,积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而“三实”理念则要求我们立足党规党章,充分汲取古代中国历史典故的经验教训,以此指导和规范自身的言语行为。最终,这一理念既可以使得广大党员干部从文化情感、心理倾向上较为容易接受,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的弘扬与复兴。这也是“三严三实”历史文化内涵的意义所在。